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思考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对合理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发展 影响 建议

一、引言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倍受人们的关注,依本质而言,它就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和客观规律的反映,我国也不例外。推进城镇化是使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列车,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出路。本文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对合理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1、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在逐步增强(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从图1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化率每年都在提高,特别是进入到1996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1985年到1995年,我国城镇化率均在20%至30%之间;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城镇化率在30%到40%之间;从2003年起,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均在40%以上,到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59%,城镇人口逐步逼近乡村人口。从2003年至今,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问题。

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1)城镇人口的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迁移,寻找就业机会。起初是沿海城市发展“三来一补”贸易,成为吸引外资的中心;后来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根据2010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消息,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46.59%。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水平(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为49.9%)。

(2)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经济蓬勃发展,到2008年,我国地级城市人口占全国的28.3%,但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2万亿,占全国的62%,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全国的52%,特别是进出口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99%;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很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城镇居民生活方面,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仅为343.4元,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57.5%;到2008年,其数值分别变为15780.8元和37.9%;短短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近45倍,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了19.6%。

(3)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东部地区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地区。尽管我国政府在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分别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远远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在这三大地区出现了一定的区域差异。

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6―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都处在首位,中部次之,西部最后。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都在50%以上。总体而言,城镇化率的高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城市经济发展和辐射功能增强,使大量中西部农村就业人口向东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导致城镇化进程减缓。我国由于人口多、且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人均经济实力、人均资源总量都远不及发达国家。我国许多贫困落后的地区,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城镇化严重的制约因素,这也影响到我国城镇现代化的速度和规模。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包括规模、速度、投入和稳定发展需要一个渐进式的漫长历程。

(2)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镇化发展。传统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镇化进程,进城农民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的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减缓。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1.3%、42.2%、43.1%,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

(3)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我国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账,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

(4)土地和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大量农村土地被政府低价收购,各级政府出现短期行为,造成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使得农民生活出现问题。近年来由于盲目追求城市圈的扩大、一味追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发展速度,很多城市周边地区大量开采土地,建立工业区或者热炒房产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到2008年,我国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分别以6.42%、13.01%、1.95%、11.61%、22.73%的速度递增。从长期来看,这将会影响到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使得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成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承办城市,在促进进一步吸引外资、提升产业升级、加强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等方面起了模范作用;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功能独特,在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多个城镇共同组成的城镇群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对外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对内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要地。2008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8.2%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76.7%,实际利用FDI总额占全国的85.5%,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占86.06%,比1995年所占比重78.14%提高了7.92个百分点。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农村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分地区看,东部地比上年增长23.0%,中部地区增长35.8%,西部地区增长38.1%。

2、消极影响

第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土地需求增加,需求拉动使耕地功能转化和数量减少,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土地粗放式经营,利用效率低下,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我国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农村人口盲目涌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中心城市,使得这些地区城镇人口过度膨胀,城镇基础设施紧张,城镇化迅速膨胀超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这种城镇化会影响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同时也使得中西部中小城市地区丰富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四、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的“量”和发展速度。应警惕部分官员把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作为继GDP之后又一努力追求的“政绩指标”。要强调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在加强城镇硬件建没的同时,应重视城镇的“软件”建设,包括科学的规划管理和稳定社会治安状况等。第二,继续致力于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障碍。在小城镇户籍制度取得突破以后,政府应着力干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尝试用市场杠杆来调节和引导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适度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适度的就业导向,加强社会人员的非院校化职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镇合理岗位。第三,对耕地资源进行相应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止盲目占用耕地面积以扩充建筑用地的行为。对城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城镇,使城镇人口控制在一个与经济发展和城镇承载能力适应的合理水平。第四,要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央政府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重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实施据点开发,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扶持为旅游、内陆边贸服务的特色小城镇发展。

【参考文献】

[1] 绉德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城乡建设,2008(9).

[2] 刘波: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及相关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08(5).

[3] 王青、叶依广: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及其分解[J].城市问题,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