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程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程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英语教学从“复合型专业”转向为英语作为第二专业,传统的翻译课时量大幅下降。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做好翻译教学,是目前我校部分翻译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有鉴于此,本文对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翻译课应当着眼于实践能力,以翻译教学而非教学翻译为主,并通过翻译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工具子能力和策略子能力等翻译能力的重要方面,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利用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以上方面,本文试图弥补翻译课时量不足的缺憾,将翻译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接轨,期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对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网站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翻译教学;翻译能力;课程设计

一、复合型专业的翻译教学现状与背景

近年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如火如荼,将传统的翻译教学从语言操练发展到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从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这种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多所外国语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新闻传播”等专业,这些专业发挥自身的外语优势,将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并重,培养了一批特色人才。2000年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正如胡文仲(2008)指出:“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笔者注: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复合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戴炜栋2009):

(1)外语+专业型外语人才

(2)专业+外语型外语人才

(3)复语型外语人才

(4)主辅修型外语人才

(5)外语+方向型外语人才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刚刚实施了“主辅修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模式转向为“双专业、双学位”,英语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辅修。这一转变对翻译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根据新规定,作为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只需要额外修20个学分即可,因此翻译课只能有2个学分。而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翻译课(这里特指笔译课)持续3个学期,共计6个学分。两相比较,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教学体系中翻译课时量大大压缩,但校方的要求是完成学业者水平应不低于英语专业学生,这显然构成了一大挑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笔者所在的“复合型专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一直将“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其课时量与新的教学体系相一致。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面对从复合型专业向双专业、双学位的转型,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将教学中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二、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理论分析

1.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translation pedagogy)和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是一对常被忽视的概念,但在翻译课程设计当中,区分这对概念非常重要。迪里索、利加恩克(2001)认为翻译教学是指:“(1)(翻译)教学中所有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指传授翻译学科的教学知识,提供教学指导原则。涉及范围包括翻译计划、课程内容、实际训练、实习安排和评估方法。翻译教学常识在实际情况中探索翻译知识,试图找出(译者)培训的基本原则。(2)翻译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论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包括所有的课堂练习、方法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以及学生的动机。它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历、志向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其目标是制订译员培训的程序。”而教学翻译则是指:“把翻译作为练习来学习外语的一种模式。在语言教学中,设计这种练习是为了扩大词汇量,帮助掌握新的句法结构,检查理解程度并评估对新词汇的认知。教学翻译练习中包括译入学生的主导语言和译入外语两种。从比较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多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语境中的词组和文章片段(有时是组合起来的文章)。在北美,教学翻译通常只局限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

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侧重点完全不同,翻译教学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标,而教学翻译则以翻译为手段,以语言综合技能为培养目标。二者不可混淆。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翻译课教师用教学翻译代替了翻译教学,在批改作业中依然采用了教学翻译的方法即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将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的基本转换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专业化译员培训的实际需求。这显然不尽合理。正如何其莘(2007)指出:“(翻译)似乎是学生在培养了前几项技能之后,就自然而然能够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思路反映到人才培养规格上就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学会外语就能够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丛滋杭(2007:35)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直以来,所谓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翻译。”

作者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这里的复合型专业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高,在求职中也常因出色的外语水平而备受青睐。因此翻译应当作为一门实用的就业技能进行教学,即以翻译教学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为将来工作中的需求做好准备,也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然而短短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的时间不可能让学生掌握职业译者所需的所有技能,也不可能培养高超而全面的翻译能力。因此必须一方面着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渔”,尽可能涉及翻译教学的各领域,同时提供大量相关材料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兼顾教学翻译,进一步打好语言基本功,即将翻译作为 “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中的高级技能传授给高年级学生,通过翻译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正如张美芳(2001)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把教学翻译完全排斥于翻译教学外。但当前翻译教学界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翻译在大学本科开设的翻译专业课程中应占有多大的比例。”笔者的教学模式是以翻译教学为主,占课时的70%以上,而教学翻译则不高于30%。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成功的,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 从翻译能力看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常常以“教学翻译”为主,着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却忽视了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因此有必要从翻译能力角度探讨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可表述为“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罗选民2008)。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蓬勃发展,Kiraly(1995)、Sch?ffner(2000)、Neubert(2000)、PACTE(2000,2002,2003,2005,2008)、Pym(2003)、Kelly(2005)均提出了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其中以PACTE研究小组最为多产,研究成果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从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出发,对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学习者进行分析。

PACTE(2008)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子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语言外子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转换子能力( transfer competence ,理解和再现)、翻译知识子能力(knowledge-about-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包括译者的翻译技能、对翻译的认识和对翻译行业的了解)、工具子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翻译过程中所需的工具书、词典、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策略子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生理—心理成分(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

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来看,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双语子能力和转换子能力上,力图通过基本句式的操练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秀译文赏析来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转换子能力和双语能力。这对培养翻译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对翻译理论和双语文化知识亦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强调,但对主题知识的教学尚未得到重视。而翻译能力的其他方面均被冷落在一边。例如工具子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传统翻译教学很少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目前大多数翻译教材中均未辟出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使用工具书,更不用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网络搜索技巧。正如吕立松、穆雷(2007)指出,内地高校对翻译新技术的教学却至今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几乎很少涉及翻译技术和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同时,对如何发展学习者的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能力更是一片空白。

有鉴于此,本课程计划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导向,着重提高学习者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活动和进一步在该领域深造打下基础。为此,除了常规的句型翻译技巧和篇章翻译练习外,还加入了词典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工具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的方式(金圣华1995;肖红2005;梁志坚2006)让学习者在模拟真实翻译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以发展其策略能力,从而综合调动其他各能力因素,推动整体翻译能力的进步。

3. 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翻译教学中,许多翻译课教师和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专家却对翻译理论抱着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没有指导作用。丛滋杭(2007)提到翻译界部分人士认为:“翻译理论五花八门,各说各理,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基本上不起作用,讲多了反而有害。”近年来翻译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也日趋进步,“翻译理论无用论”渐趋式微。目前的问题是,鉴于翻译课的学时本来就很少,必须对翻译理论有所挑选。那么,哪些理论是在本阶段必须教给学生的呢?穆雷(2004)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即可。王树槐(2001)认为,本科生翻译课上应涉及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标准、欧化汉语、英汉宏观对比、文化对比、语义分析等。本人认为,对翻译教学较为重要的翻译理论应包括英汉对比和功能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是翻译学习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不少翻译教材将翻译技巧分为“拆分”、“包孕”、“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不一而足,但对这些翻译技巧的理论基础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翻译技巧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理论角度了解其必要性和适用范围。英汉语言对比正是为从理性角度认识翻译技巧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学习者豁然开朗。在此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连淑能(1993)作为主要讲解素材,以“形合”、“意合”这一对英汉语最突出的差异入手,用丰富例证对英汉语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为何在英译汉中要使用流水句,按照时间关系、因果关系重新组织小句,从而完成复杂句式的转换。以下句为例:

(1)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这句话是英语形合的典型案例,通过条件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从而实现了时间上的倒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笔者在教学中从汉语的意合入手,引导学生从时间关系上对以上从句进行重新排序,然后重新组织译文,就顺利完成了该句的翻译:

(2)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而在英汉的文化对比方面,笔者除了简要介绍了英汉语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诸多差异外,还强调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重点介绍了Venuti提出的“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并结合“龙”和dragon等实例与学生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一做法,学生们有效掌握了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并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极为重要的流派之一。由于它打破了以“原文为中心”的桎梏,强调翻译的时间、地点、场合、媒介、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和功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因而“不仅可以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可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贾文波2007)在应用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Colina 2003;朱小雪等2010)。在分析了各类主流的翻译能力模式以及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指令”(translation brief)基础上,Hague, Melby and Wang (2011)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以翻译参数为基础的结构化翻译规范(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s)。结构化翻译规范集(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 set)全文详见/specs。目前由Melby教授制订的结构化翻译规范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将推出的翻译服务标准TS 11669。将这一国际标准应用在翻译教学中,势必增强学习者对真实环境下应用翻译的认识,获得更好的翻译能力。

当然,与翻译教学息息相关的翻译理论还有很多,但考虑到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程本来课时就非常紧张,想系统性介绍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几乎不可能,而本科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也稍逊于研究生。为了帮助学生对翻译理论活学活用,笔者与刘季春(2010)提倡的以翻译观念为轴的范例教学不谋而合。该教学理念不注重理论知识的严密逻辑体系,“教师有相当大的自由,只注意抓主要矛盾,教师可以自由创建和组合教学模块,有研究、有感悟的就讲,没感悟的就不讲, 感悟深的就多讲, 关键是要能打动学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诸方面较为娴熟,能够信手拈来并密切结合实践,使学习者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三、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设计

1. 教学单元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理念,本文建议针对目前翻译课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重视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本文将翻译教学分为以下单元模块:

以上模块基本对应了不同的翻译能力侧面,将这些模块结合起来,就满足了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诸方面的需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应用翻译模块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上述模块中并未将文学翻译列入,是基于文学翻译本身虽然是“皇冠上的明珠,”但其占实际翻译市场需求不足5%,对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贡献。但这并不是将文学翻译排斥在翻译课教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文学翻译部分也常常备受欢迎。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文学翻译的例证贯穿在翻译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模块,况且翻译理论的分析和解读也往往需要用到文学翻译中的术语和分析手段。

2. 网络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课时非常紧张,学习者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修,才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达到教学目标。但仅靠开列的参考书目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与学习者在网络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学,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答疑解惑,并提供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习者参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主要用于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集中学习,而网络教学则用于自主学习、答疑解惑和作业交流 。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则实际投入的学习时间超出了课堂时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为此,我们利用学校“课程中心”建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网站(http:///G2S/Template/View.aspx? courseId=32&topMenuId=44412&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由于课程中心的网站本身功能有限,因此本网站的模块设计依然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实现更加先进和复杂的理念。就目前而言,该网站的各项功能已经基本满足了翻译课教学的需要,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当然,若使用Moodle、Blackboard等国外主流课程管理系统并进行二次开发和客户化,则可以基于网络翻译教学的需要,增加更多功能模块如翻译记忆、翻译过程监控、学习者语料库、智能翻译指导等,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王正、孙东云2009)。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设计。由于课时有限,翻译课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控(王正、孙东云2009b)。在教学中,建议从翻译教学而非教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不要将翻译课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延伸,而是切实从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了解翻译的方方面面。若他们有志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翻译或攻读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则具备了翻译的基本知识和自学能力。

复合型专业是国内外语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如何做好复合型专业的英语教学,是这些院校面临的普遍挑战。“主辅修专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化与英语技能之间的矛盾,但也压缩了英语教学的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一步做好英语教学,起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既离不开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充分重视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网络教学手段。本文虽然着眼于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但也希望这一探索能够给广大相关教师有益的启示,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Colina, Sonia.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New York: McGraw-Hill.

[2] Hague, Daryl. Alan Melby, WANG Zheng. Surveying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Specification Approach[J].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 2011, 5(2): 243-267.

[3] Kelly, Dorothy. A Handbook for Translation Trainers: A Guide to Reflec?tive 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5.

[4] Kiraly, Don.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1995.

[5] Neubert, Albrecht.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Beverly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3-18.

[6] 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 in A. Beeby, D. Ensinger, M. Presas (ed.):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99-106.

[7]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Alves, F.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3-66.

[8] 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Meta, 2005, 50 (2), pp. 609-618.

[9] PACTE.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 in John Kearns (ed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8: 104-126.

[10] Pym, 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J], META, 2003, (48)4: 481-97.

[11] 戴炜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http:///gzxy/uploadfile/20091483456385.ppt. 2009-11-25.

[12] 迪里索,利加恩克. 翻译研究关键词[M]. 孙艺风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 胡文仲.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高水平人才仍缺乏[M]. 光明日报. 2008-11-12. http:///edu/jygg/ news/2008/11-12/1446739.shtml.

[14]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15] 金圣华.“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剖析[J]. 翻译季刊. 1995(1).

[1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7] 梁志坚. 翻译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翻译作坊在教学中的应用——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和我的翻译教学活动[J]. 中国翻译. 2006 (5).

[18] 刘季春. 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

[19] 罗选民,黄勤,张健. 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 外语教学,2008(1):76-82.

[20] 吕立松,穆雷.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2007(3): 35-43。

[21] 穆雷.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3-46.

[22] 穆雷. 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 上海翻译,2006(2): 43-47.

[23]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1(5): 36-38.

[24]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25]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自主学习中的在线评价研究[J]. 外语研究,2009(1).

[26] 肖红. “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27] 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8] 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 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得到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基金(2012M520878),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重大课题子项目(211YYWZ001)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基金(201111404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