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黄的传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黄是常用的泻下类中,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三种大黄均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掌叶大黄根粗壮。茎直立,高2米左右。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的长柄,茎互生,膜质。圆锥花序,数朵成簇,幼时呈紫红色。生于高山林缘或草坡半阴湿处。现主要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与掌叶大黄相似,高2米左右,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茎生叶较小。圆锥花序,幼时多呈浓紫色或绿白色。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西北地区。
药用大黄又称南大黄。高1.5米左右。茎直立,根生叶有长柄,掌状浅裂,圆锥花序,花被淡绿色或黄白色。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大黄的药用部位是干燥根及根茎。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形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黄别名又称将军,川军,锦纹大黄。传说大黄最早叫“黄根”,为什么改名叫大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从前有个姓黄的郎中,祖辈靠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当地百姓称为 “五黄先生”。五黄先生为人忠厚,吃苦耐劳。每到春三月时节,便进山采药,一直到秋末方才离开,因此他常借宿在山上一个农户家中。农户马俊一家三口,对他真诚相待,时间一长,他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都被烧光,马俊的妻子不幸被烧死,剩下马俊带着不满十岁的儿子无处存身,爷儿俩只好住进了山洞。那天郎中上山采药不在家,回来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父子俩。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的,不识药性的马俊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也学着为人治病。
这年夏天,一位孕妇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俊把泻火通便的黄根错当成治泻的黄连给了孕妇,孕妇服后大泻不止,险些送了性命,腹中的胎儿也死了。孕妇把这事告到县衙,县官立刻命人扭来马俊,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来跪在堂前,恳求县官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俊是跟他学的医,而马俊自愿领罪受罚。两人争来争去,都说是自己的错儿。这样一来,县官倒对两人的情谊十分敬佩,想到这五黄先生在当地颇有声名,那孕妇身体虚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给孕妇家补偿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临走时县官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比其他四样药都厉害,像个率军打仗的将军,应该改个名字了,免得日后再弄错惹祸。”郎中连连点头称是,回家后便动开了脑筋。这药泻下力强,比其它几种药都峻猛,叫“将军”正好。再一想,觉得作为药名有些不妥,也和“五黄先生”之名不符,干脆就叫“大黄”,从此以后,就把“黄根”改叫“大黄”了。因为改名是由县官的一句话引起,郎中有时也指着大黄称“将军”。时间一长,人们都习惯了,都知道能泻下的大黄又叫“将军”。
梁代名医陶弘景说:“大黄,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药品化义》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由此可见,大黄的将军之名并非虚传。其实大黄是以色黄得名,其性寒,味苦,泻下通便力强,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多种功效,生用或炮制后,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