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为防治老年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比较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65例老年非脑梗死者的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以是否患脑梗死为因变量,以上述各测量值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UA、FPG、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尿酸; 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065-02
尿酸是核酸中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由于高尿酸血症往往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脑梗死的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存在,高尿酸血症对人类罹患脑梗死产生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除了明确与痛风的发病有关以外,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为进一步研究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笔者对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65例老年非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并做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患者68例,将其作为脑梗死组。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60~85岁,平均(69.6±8.5)岁。按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对照组:随机抽取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9.1)岁。两组均排除患有肾脏疾病、肿瘤、肝肾移植后、血液病者,且近2个月未服用利尿剂等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避免高脂及高嘌呤饮食,检查前禁食12 h以上,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Dimension RL Max型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试剂由SIEMENS公司提供,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各组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比较
脑梗死组UA、FPG、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脑梗死作为因变量,将上述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的各测量指标(UA、FPG、TC、TG、LDL-C)作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逐步法,进行二分类Logistic分析,获得P
3 讨论
嘌呤碱主要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形成终产物尿酸,体内的尿酸主要由消化道和肾脏排泄。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的因素均可引起循环中尿酸浓度增高,如高嘌呤饮食、代谢性和肿瘤性疾病、溶血、嘌呤代谢和尿酸合成途径中各种酶的活性变化、肾脏滤过功能减退及主动转换功能受损、有机酸排泄增加、某些药物如利尿剂和化疗药物影响等。老年人由于肾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升高,肾血流相对减少,更容易引起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引起血管内皮受损,激活血小板,影响凝血及纤溶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引起血压升高,加重脂代谢异常等[2-4]。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412.6±51.3)μmol/L明显高于老年非脑梗死者(298.6±39.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血尿酸水平与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常高于非脑梗死者,且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多数研究认为尿酸水平与脑梗死的预后呈负相关。因此加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的监测和高尿酸血症的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Heo S H, Lee S H.High levels of serum uric acid are associated with silent brain infarction[J].J Neurol Sci,2010,297(2):6-10.
[2] Zhou H D,Wang Y J,Li J C,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ee months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the Chongqing stroke study[J].Neuroepidemiology,2005,24(12):87.
[3] Iwashmia Y,Horio T,Kamide K,et al.Uric acid,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28(2):195-203.
[4]李递通,梁志坚.尿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4):612-614.
[5] Weir C J,Muir S W,Walter M R,et al.Serum urate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and future vascular events after acute stroke[J].Stroke,2003,34(5):1951-1957.
[6]杨淑琴,张泽萍.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48-49.
[7]王丽.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3):358-359.
[8] Chamorro A,Obach V,Cervera A,et al.Prognostic signigi-cance of uric acid serum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4):1048-1052.
(收稿日期:2014-05-14) (编辑:黄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