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宏观经济政策宜结构性微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宏观经济政策宜结构性微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体而言,11月份宏观经济比前几个月更好,前期过高的指标逐步趋于稳定,前期过冷的领域有所活跃,宏观经济的内部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

总需求增长趋稳

从11月份的数据看,我国近期的总需求在高速增长中有趋稳的态势。首先,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增长速度继续表现出高位回落态势。11月当月完成投资4152亿元,增长25.3%,与上月相比,增幅上升了2.7个百分点。当月新开工项目8821个,在上月大幅减少的基础上又减少2.6%,新开工项目增长势头得到控制。

2003年前7至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与2002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3%、30.7%、30.5%、30.2%、29.6%,投资增速出现明显的平稳下降趋势,社会各界对2003年以来对投资高速增长的关注与担忧有所减弱。与1至10月相比,全部投资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增速回落1.4百分个点、更新改造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略有加速,加快了1.2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角度来看,冶金、纺织、煤炭投资增幅回落,其中,冶金行业投资增速回落了10个百分点,机械、电力和有色金属行业投资仍有小幅上升。投资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日趋合理化。

其次,从消费角度来看,11月消费需求增速与10月相比有所下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02.7亿元,比10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从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94.9亿元,比2002年同月增长10.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07.8亿元,增长7.6%。下半年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相对回暖,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与县及县以下零售额的增长幅度差有所缩小。

1至11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06.3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8.9%,高于2002年同期增长幅度0.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表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最后,进出口仍然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86.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2003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60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8%,全年进出口规模可望超过8000亿美元大关。

总供给增长瓶颈约束加剧

2003年以来,尽管国际经济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作用下,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这一背景下,总供给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投资信心上升,盈利大幅度增加,从宏观角度主要表现为工业的高速增长。

从工业角度来看,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6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7.9%,增速在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高0.7个百分点,剔除春节因素的影响,达到2003年以来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速。

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生产增速明显提升,带动整个工业加速增长。11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75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5.5%,增速比上月加快2.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64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0.5%,增速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月减慢2.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098亿元,增长19.6%,增速比上月减慢1个百分点。

从行业角度来看,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以及冶金四大行业仍是带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11月份,上述四大"支柱"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9%,拉动当月工业增长约8.4个百分点。从上述行业主要产品看,电子计算机、微机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1.3倍和74.9%,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生产分别增长38.3-76%,移动电话机增长24.5%。汽车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当月产量41.96万辆,同比增长32.7%,其中轿车产量20.02万辆,同比增长71.6%。钢和钢材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当月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23.3%和28.3%,累计钢产量突破2亿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

与工业高增长的同时一些供给瓶颈约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能源瓶颈约束。

电力短缺,尽管2002年以来我国发电量以两位数增长,但是消费量增长更快,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出现了电力短缺现象。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加之我国输电网络不统一,大区电网之间缺乏有效的调度能力,也加剧了电力短缺问题。由于电力建设受建设周期的制约,不可能很快满足需求,因此明年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电力瓶颈约束。

用煤告急。2003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达到了9年来最高,电力等高耗煤行业生产增长尤为迅猛。冶金、石化行业对煤炭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为对焦炭的需求。预计2003年焦炭产量将达到1.63亿吨,全年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5.1亿吨,特别是受价格因素影响,电煤供应出现短缺,一些电厂储煤已出现告急,形成经济发展的短期隐忧。油品短缺。2003年下半年,尤其是进入11月份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柴油供应紧张的现象。

另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有所加剧,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农业和第三产业增长乏力。投资仍然主要在第二产业领域,农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不足,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发展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物价上涨缺乏持续性动力

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重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引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升,特别是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消费品价格看,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2年同月上涨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3.9%。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2002年同月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8.1%,非食品价格上涨0.4%。

那么,近期的消费价格上涨能否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也即通货膨胀呢?第一,从总供求关系来看,不存在持续的需求拉上或成本推动的因素。尽管我国总需求与总供给增长比较快,但总体上保持着动态平衡,没有发生明显的供求缺口。以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短期内不存在发生需求拉上型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基础;第二,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般性价格水平向下压力仍然存在;第三,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压力,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存在着外部约束;第四,本轮粮食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一方面在1998年至2002年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前期大幅回落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8.8%,粮食价格已经降到了极低的水平,价格有上涨的内在市场机制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粮食减产也是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这属于短期因素,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粮食库存充足能够充分调剂粮食市场的需求,我们认为不会发生持续性的粮食价格上涨;第五,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与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较弱,不可能发生强烈的传递和扩散效应,不可能发生以粮食价格上涨为先导,引致工业品价格上涨,进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性上涨的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短期内缺乏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持续性动力。

货币金融市场变化明显

11月份,我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当月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回落,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系列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逐步显现。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幅高于2003年前3个季度GDP增幅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之和11.2个百分点,但货币供应量增长仍较快。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继续少增,贷款增加趋势继续减缓;企业存款增幅有所回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货币市场利率明显回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统计表明,11月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继续快速增加,企业存款增幅有所回落, 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1.86万亿元,其中本外币并表的企业存款11月末余额为7.5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上月低1.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余额为1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5%。1至11月份,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累计增加14980亿元,同比多增加2369亿元。

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继续少增。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25亿元,同比少增514亿元,10、11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同比少增620亿元,贷款增加额继续减缓,成为货币供应量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增幅比元月份高4.7个百分点。2003年前11个月,本外币并表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累计增加28679亿元,同比多增加12330亿元,已经超过2002年全年贷款9451亿元。

从以上情况看,前期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过高的势头到十一月份已经有所减缓,人民银行的有关政策调整和发出的一系列信号已经越过时滞期,正在逐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实施的效应继续显现。

11月份金融市场变化明显。首先银行间市场交易保持活跃,市场利率比上月明显回落。11月份当月,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1.30万亿元,比2002年同期多成交0.2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11月,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连续6个月上扬后出现明显下降。

其次股票市场变化出现活跃迹象。11月份股票市场明显走出“V”字形走势,市场人气明显回升,投资者信心得到提高。市场当中钢铁、汽车、电力、煤炭等行业的股票走势强劲,而且市场行情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当月股票成交金额2783.50亿元,与2002年同比放大50.72%,比上月放大74%,交易明显活跃。11月份股票市场筹资215.95亿元,为前十个月平均额75.02亿元的三倍,市场的活跃使融资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于随着政府对宏观经济敏感性的提高,政府如何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宏观调控机制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健全的特点,宏观经济调控每次面临的问题都有其新的特点,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政策。应该防止政府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免政府本身成为宏观经济的一个波动源。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要注意自身的信誉,政策的出台要考虑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政府引导和稳定预期的职能。

就当前的宏观经济而言,相对而言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就业问题,那么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应该从扩大就业的角度出发兼顾四大目标之间的平衡。当前宏观经济在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稳定企业和公众预期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结构性微调,扩大就业,增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例如财政政策要增强自身的公共性,通过公共财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货币政策在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性转变,可以未雨绸缪,实现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转换,为将来的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工具作用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