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川派教育”的现实生态与发展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川派教育”的现实生态与发展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蜀派,亦称川派,形成时期为清代。创始人为著名琴家张合修,其流派的主要艺术风格为躁急奔放、气势宏伟。而“川派教育”一词被正式地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文忠先生在引领四川中小学发展的过程中,多次提出培育“四川自己的教育家”的主张;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初中专委会在成立之际,便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以“聚义学会、抱团发展、共同成长”的名校方阵为发展形态,通过互相借力、借智、借道,推进多元对话与交流,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初中教育的共生、共荣、互赢,促进以川派名师名校为支撑助推高质量的区域教育生态形成,即“川派教育”。

川派教育,她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地域特色;川派教育,她是一种流派,更是一种精神归属。;川派教育,她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认同。值得一提的是,“川派”教育,并非刻意去区别于京派、海派、浙派、苏派等,而是作为共同信仰和群体实践。故此,不重要的是对概念的设疑,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求解。在求解“川派教育”的过程中,先应对其现实生态作一些认识,以便对发展前景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川派教育的现实生态

教育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它一面迎接着社会各个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各生态因子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另一面又不得不处于适应与发展、失衡与平衡、共生与竞争的矛盾与统一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适。采用全面的、联系的与开放的生态学思考方式探讨、解析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教育生态如此,川派教育也可见一斑。其教育生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如异化现象有悖教育本真、平庸表现与现实不对称、办学趋同阻碍整体发展、视野局限难以振兴教育等。

(一)异化现象有悖教育本真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 Jaspers),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他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学生成为“全人”: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

宜宾二中唐绍林校长在探寻“求真教育”的办学实践中,针对现实教育提出了“教育异化”现象——现实与本质的相异,思想与实践的相悖——教育失去了它的本质目的,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即“教育被异化”;被异化了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富于人性的人,而是失去人性的人,即“人被教育异化”。主要变现在于:一是教育目标异化:生命主体的忽略。“追求功利,追求成绩,甚至追求分数,学校只注重升学学科,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把求知与追求人的生命价值分离开来。”二是教育过程异化: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或者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或者在育人中重说教轻培育,重道理讲解轻生活实践,‘才’有了,‘人’没了。”三是教育管理异化:有效管理的滥用。“学校管理强调官本位,强调行政命令,取代人本化的复杂的学校管理,而不是学者治校。”表现于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异化,则折射教育系统的认识缺失和执行扭曲。

(二)平庸表现与现实不对称

四川教育历史上可谓星光熠熠,万世师表孔夫子曾拜师苌弘出自四川资阳,汉代文翁兴学创中华之最,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来自四川巴中,当代文豪巴金的真言影响几代人……现今,四川教育整体水平较高、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整体的卓越掩盖不了个体的平庸,诸多表现就与四川教育现状不对称:学者型、专家型校长办学的甚少,教育行政干预过多;教育改革独创层面过少,模仿照搬别人居多;“走出去”讲学的校长、名师不多,“请进来”传经送宝的不少。譬如,最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先是学习江苏洋思中学,接着学习河北衡水中学,随后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等等。学习借鉴并无不妥,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怎么就没有听见四川教育的声音呢?有些学校照抄照搬、一味模仿、群团跟风,有些学校可是固闭自封、陈腐保守、畏惧改革。

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必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新举措,要有能发出声响的教育家,更要有服务于实践的科研成果。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基于“两课一育”(课程、课堂、德育)的新教育实验,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1+x”问题群的发现教学、宜宾二中“求真教育”探索、遂宁外国语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蒲江实验中学的“幸福教育”体验等等,已有初见成效,得到了其他省市的热切关注与学习观摩。

(三)办学趋同阻碍整体发展

自1999年夏,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由此以来的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恰好在这十年,成都、绵阳等地市的民办教育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创新的教育研究与改革试验得到了检验并获得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教育影响力、文化辐射力也不可小觑。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民办教育在全省范围也发展不均衡。

在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茁壮发展的同时,以“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为基本特征的“超级中学”,成为被笔诛讨伐的对象。原因在于垄断了保送生的“半壁江山”,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而这类“超级中学”往往是一些文化积淀多、政策惠顾多、生员容量多的公办学校。但是,不管是老牌的公办学校,还是新兴的民办学校,都需要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并具有教育与社会意义的办学特征。办学结构趋同化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振兴,需要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办学体制。这样才可能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乐园。

(四)视野局限难以振兴教育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命运。在以经济为主的全球密切联系影响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客观发展趋势。教育的国际化是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开放和演进,与经济全球化伴随共生的,是一种客观趋势,势在必行。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发展进程,不仅需要放眼世界的国际文化理解和交融,而且更需要立足本土的教育开放式实践。

目前,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理解不够,而且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不多;国际化课程引入仅限于为出国留学服务;缺乏从国际视野层面上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一些发展先行的学校内都设置有类似“国际交流部”这样的部门。其功用大概有聘请外教、接待外宾、留学服务、外语教研、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等。由此,这样的学校也通常将“国际化”列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作为提升办学品位的策略,譬如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地球村公民”、“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当然,除了“教育国际化”的口号以外,还有学生外国留学、国外友好学校来访、中外合作办班、外籍教师任教、教师出国培训进修等。这也许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只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上变革要素的扩充。

川派教育的发展前景

针对四川教育的现实生态,本文提出从川派教育的人文化、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等四个层面上探讨其发展前景。人文化,是我们对教育本真的理解,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人生命成长;个性化,是教育发展的支撑,倡导教育家办学,打造名师高效课堂;特色化,在于特色化办学,办好每一所学校;国际化,立足民族,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一)人文化:川派教育发展的本真回归

要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创新意识,须全力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应该培养人才必备的成功人格和科学思维。然而,学校教育被异化了,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成长过程,如理想信仰上的追求,人生人性上的拷问,性格习惯上的养成,情感情怀上的熏陶。所以,顺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确立“把人培养成全人”办学目标,就是在坚守着关注学生的主体存在和精神成长,如此的教育才具有终极和绝对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要义有三:一是生活本身对人有教育作用;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所以,他主张解放儿童,实施“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应确立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教育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改变学校,在于坚守价值取向;改变教师,在于保持精神追求;改变学生,在于激发学习兴趣。这就是一种对人尊重的教育,人文的教育。这样以来,就需要学校应该坚持以人本思想的用人、管人和培养人;开设宽泛的人文学科,打造深厚人文文化底蕴,培养有人文素养、心理健康、文化品位与道德素质都提升的现代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把生命、价值和科学、人文融为一体;教育教学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发展,促进生命体开展创造性活动等等。

(二)个性化:川派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撑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一批有思想、敢行动的知行合一的校长。在开展陶行知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校长们如何将陶行知当代化,这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时代需求出发,从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浙派教育家共同体”的思想与实践,给川派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借鉴。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在《让教育实践者成家,让教育家成群体》一文中指出,现今的一些教育实践者的活动呈现四大问题:暮气沉沉,缺乏生机;机械呆板,缺乏灵性;品之无味,缺乏内涵;单调重复,缺乏创新。所以,他鼓励“教育家共同体”实施“三三三原则”:“三求”意在思想上加以引领,“三想”意在方法上加以引领,“三招”则意在实践上加以引领。

四川省初中课改共同体,也提出培养“川派教育家”、“川派名师”的系列构想和举措。刘裕权教授的《做好“三留”,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好校长》报告,即从“校长如何形成并留下自己的办学思想”、“校长如何留下自己的历史与学校的历史”和“校长如何构建学校的文化并留下学校的文化”三大方面论及如何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好校长、教育家。一年一度的以“蕴育思想,催生名家”为宗旨的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就是动态地吸收省内一些有一定办学特色和教育思想的校长,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想交流、专题研讨。与此同时,通过名校引领、个案解读、特色提炼、互启互动、观点碰撞、专家报告、文化考察、自我发现等诸多形式,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念与行动的贯通、知识向智慧的转化,逐步成为具有鲜明教育思想、独特办学风格的教育名家。

(三)特色化:川派教育发展的内涵突破

学校发展似乎遵循这样的路径:重点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学校是否应该长期坚持“立足特色、抓住优势、分层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思路,走集成、凝练、创新之路,即特色发展之路、智慧教育之路。特色,意为个性、创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出现了几个高频率的词组:选择性、办学特色、适合教育。这是中国教育今后发展的哲学思考,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是说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关心。而重庆教育界人士提出了“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在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路径上经历了四年(2007—2010年)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认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特色立校,文化育人——特色战略,系统重构,文化自觉”。重庆教育在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上,应该是走到了前列。特色学校需要深层次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特色学校建设的推进应从三个层面上把握:一是战略推进,需要政策导向。教育主管部门的战略决策,执行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区域推进、系统构建,研究支撑、寻求特色。二是导引力量,需要理论构建。通过专家对校长办学思想的内涵解析、对校园文化的系统构建,让校长对本校特色发展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找到特色学校发展的策略并作系统规划。三是实践推进,需要以校为本。总结看来,我们可以从四个方向去创建特色学校、打造川派教育:特色育人的价值取向(如小语种人才)、历史文化的现实重构(遂宁奇观、泸县龙城文化)、教育资源的课程创生(峨眉山、都江堰、三星堆)、素质教育的优势突破(绵阳科普教育、成都体艺培训)。

(四)国际化:川派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川派教育”要走出去,就必须面对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该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把握和理解教育,并注重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将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进行横向比较,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从而促进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引入国际课程绝不是为了部分学生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国际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培养更多、更好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借外力”是为了“强内功”,国际课程的引入,要对其目标、结构等清晰认识后,才能深层把握、辨析与批判性借鉴。由此,引入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亮点,才是基础教育学校探索国际化最为科学、有效的做法。全球化不是同质化,国际化不是外国化,教育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际化首先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表现在对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使用;表现在文化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眼睛去作文化观察,用自己的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

本文仅从教育的人文化、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作了一些论述,这不足以概括川派教育的现实诉求和发展前景。但是,从教育本质上探究人文化的川派教育,从教育实践上培养个性化的教育家,从特色化上推进学校的内涵突破,从国际化视野上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川派教育”就会从概念走向文化、从实践走向自觉、从梦想走向现实。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