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中心理健康课时的目标设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中心理健康课时的目标设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的价值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点明确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过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与其它四个学习领域是互为相融的统一的整体,并不是简单的单一的独体学习领域,学生的每项练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具体的心理健康学习目标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似乎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如改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等。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只是简单的体现,没有具体的、细化的教学目标可贯彻执行。通过这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探索和研讨,对心理健康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对新课程标准的运用,我的做法是:把握好“一个关系”和做好“一个结合”,这样既方便操作,又具体细化。

一、把握好课程目标统领与水平目标分层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是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这五个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这五个学习领域在课程目标的统领下,相辅相依、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形成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但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对人体产生的效果不相同,而不同的教学活动内容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定,心理健康目标融入其中。那么,在目标统领的过程中,各类教学目标必然依据不同水平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各层目标的分层,使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的统一,真正通过体育活动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目标落实到实处。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首先,理解目标统领与各层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教学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课时目标)。其次,根据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领域目标(共4条),心理健康水平目标(共22条),以及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共60条),将这些目标和要求分解到相对应的层次中去:心理健康的水平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学段目标相对应,再将学段目标分解到学年目标与学期目标中;心理健康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共60条)与该学段中相对应的学期中的单元心理健康目标一致。当然,这些做法不是一层不变,加以课程标准里水平一中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对其中第1条与第2条不作要求,因此,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增减,从而体现出执行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灵活性。

二、具体的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依据单元目标而定,并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单元目标为课时学习目标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也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在新课标下,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要求为单元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如何设定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呢?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操作过程:在水平四中,心理健康水平目标有4条,这4条可以认为是高中三年中的心理健康学段目标,再根据各年级的具体要求再分解到学年和学期目标中去,那么,这4条中课程标准里每一条都有相对应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做到,这一些要求为我们制定单元目标提供了依据,这时我们的心理健康课时学习目标就迎刃而解,教学内容也随之选择出来,比如说,水平四中心理上健康水平目标第2条是: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心,其相对应也有四条分别是:(1)了解自尊和自信心的作用;(2)认识体育活动对自尊和自信心的影响;(3)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4)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某单元中的心理健康目标设定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当然,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几个课时的教学才能达到,在这单元中的心理健康课时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况可分步设定为:第1课时是通过定时的耐久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第2课时是通过自己动手设置障碍,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第3课时是通过定较长距离的耐久跑来让学生表现自我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长跑中的极点现象);第4课时是通过球类的投准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每次的教学课时目标围绕单元目标进行拟定,难度与要求逐步加大和提高,教学内容也随之而变化,从而通过课堂练习或专门的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

然而,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与其它四个领域的学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并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切不可孤立分开每一个学习领域而曲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