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光绪题匾颐和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光绪题匾颐和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传,北京颐和园刚刚建好,慈禧太后让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找人写“颐和园”三个大字,做成金字牌匾挂在东宫门。工部大臣心想,这匾不比寻常,要么请书法大家来写,要么请位高权重的人来写。最后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光绪皇帝是一朝之主,如果皇上愿意写,一方面是符合皇家园林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也是在万岁驾前讨宠的良机。于是,他立刻将此事奏请了皇上。

光绪一听这事,非常高兴,二话没说,便准奏了。工部大臣备好文房四宝,光绪提笔便写,顷刻之间写就。工部大臣一看,又好气又好笑,只见字迹东倒西歪,古人形容劣书为“墨猪”“涂鸦”,现在“墨猪”“涂鸦”就在眼前,这字怎么往园门上挂呢?但是,皇帝御笔,写得再难看,也得往上挂。于是工部大臣硬着头皮制作了金匾,选了个吉日良辰,把匾悬挂在颐和园东宫门上。

这三个字实在太难看了,与这皇家名园极不相称。说来也巧,这匾刚挂上,第二天慈禧太后就来游湖了。她下了轿,一眼就看见了金匾,顿时气得火冒三丈,问这匾上的字是谁写的。工部大臣不敢撒谎,只好如实说了。太后瞪了他一眼,随即说道:“快给我摘下来!”工部大臣哪敢抗旨不遵?

工部大臣把老佛爷下令摘匾的事奏知了皇上,光绪也无可奈何。光绪皇帝为了消愁解闷,一连几天就在颐和园游逛,夜宿玉澜堂,他想重新写匾,可一连写了十来遍,都不满意。正在这时,工部大臣来了,大臣说:“二更天了,皇上该睡了。”光绪指了指书案上的字,说:“朕想再题匾,总是写不好,如何是好?你给我想个办法。”工部大臣想了想说:“依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访师求学,不知皇上肯不肯?”随即低声给光绪出了一个好主意,光绪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工部大臣向光绪推荐了一位修建颐和园的画堂工匠,名叫张祥,写得一手好字。在大臣安排下,张祥将光绪接到家中。光绪说:“我只学‘颐和园’三个字。”张祥提笔蘸墨,连写加描,一会儿写了四五个“颐和园”,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对光绪说:“就这三个字吧!如果您看着满意请您把它带去,照样临摹,临摹熟了,一写就像了。”

光绪皇帝回到颐和园,按照画匠指点的方法先摹后临。俗话说:“字怕习,马怕骑。”十天之后,这“颐和园”三个字已经学得和张祥写的一模一样,挥洒自如了。工部大臣看了之后,又向光绪吹捧了一番:“皇上的字,够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光绪听了这赞赏,很是满意。

重阳节到了,这正是欣赏秋景的时节。光绪准备好文房四宝,将文武大臣召到玉澜堂,要当众写“颐和园”大匾。他拿起特制的湖笔,蘸饱御用徽墨,便写起来。唰!唰!唰!三个大字写完,众大臣齐声赞“好”。光绪高兴极了,在颐和园赐宴群臣,然后游园。

慈禧太后听说光绪的书法大有长进,这匾题得实在好,心里有些纳闷。她又去游湖了,这回看着这“颐和园”三字金匾满意了,没再说什么。

据传金匾刚一挂出,这位身怀画堂绝技的艺人张祥就失踪了。可从画匠张祥墨迹蜕化出来的“颐和园”三个大字,直到现在还高悬在东宫门。

【博闻馆】

涂鸦与墨猪

“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tón)形容其子乱写乱画顽皮的行为,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惟妙惟肖。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以之比喻书画或文字稚劣,多用作谦词。

“墨猪”是指写书法的时候用墨过多,笔画都洇(yīn)在一起,成一团的样子。史上最早提出“墨猪”一说的应该是东晋时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上有记载:“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这里的“骨”指用笔,是字的一种内在力量,直白点说就是一个字要硬朗,不能软绵绵的,就叫“有骨”。而“肉”附在“骨”上,一个字写得肥点叫肉多,写得瘦点叫骨多,因此古人有“颜筋柳骨”之说(“颜”指书法家颜真卿,“柳”指柳公权)。近年有人认为“墨猪”之“猪”不是猪,而是“潴”(zhū),乃水积聚之地,因此“墨猪”是墨积聚之意,以此形容书法笔墨板滞不畅,缺乏笔力。但是从这个词的出处来看,把它理解成肥头大耳的家猪更为贴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