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孕育道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孕育道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德育不是强行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德育是灵魂的唤醒与滋养,因此有效的德育途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命环境,让道德的种子在和谐的环境里慢慢培育并成长。

关键词:道德;和谐;劳动

中图分类号:G718.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94-02

今天,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德育教师,内心非常纠结,有时候甚至颇感惭愧和失落,在教学之余不由得常常反思:“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人类的教育其首先要做的就是道德的启蒙,而我们的德育课堂堪当此重任吗?德育的课堂达到了它预期的教学效果了吗?”面对德育的课本,有些无奈,太多的空洞和口号。德育不是洗脑的课,在我们中职学校开设的《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有学生就跟我提出说:“我们的哲学课怎么学着学着就像是在上初中的政治课?”我真的无言以对。德育教师一边苦恼于空乏的教材,一边困惑于无法跨越的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是应该丰富多彩的,题材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深刻的,但我们的德育课始终是将学生困在教室由老师不断地灌输德育大道理的过程,德育日益显现出其尴尬处境,德育并不在教师和家长的嘴中,也不在学校每天的评比检查中。德育何在?

在谈及教育哪方面更重要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这样排列顺序:德、智、体、美,对于这种排列,我们可以有多重理解,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或者说德育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形式上来看,我们从来没有轻视它,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而且有专门的教材,不过思想品德课有很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其他课程所占有,要么是被当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无故占用,要么是被有事要调课的数学英语老师随意调用,这种经常瓜分德育课的背后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看似学生们受益匪浅,语文数学英语一节课也没有落下,但在这种动不动就占用德育课堂的行为中,学生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观念:德育课是一门不怎么重要的课,可学可不学。为什么德育一定要这样在形式上给予相当的地位,而在实践时却不好好履行?从心理学上讲,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反而在学生心中强化了道德教育的不重要性。

道德的教育不像其他科目的教学,有明确的知识点,有可量化的标准。德,是灵魂的工程,灵魂何以能教?灵魂就像一颗种子,要靠滋养与培育,因此道德的培养不是靠灌输道德的知识,而是孕育出来的,是一个慢慢培育、细细滋润、自然生长的过程。德得以滋长的最理想的土壤是给予被教育者一种公平公正规则的和谐的生命环境。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是拿着一本教材,不断灌输着德育的知识,不断告诉学生要怎样怎样,结果是教育对象认为非常空洞、虚伪,这种无法触摸到学生心灵的知识,是不会让学生有体验和感悟的,德育的知识灌输违背了道德感产生的规律。我们对道德总有误解,认为道德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因此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则,要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强调无私奉献等,道德是因内心的澄明、灵魂的崇高而外化的,它是自觉自愿,也是不自觉不经意的自然本质的流露。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他敬畏:灿烂星空,心中道德”。道德的力量一定在于它的内敛,它蕴含着的内在的无限魅力。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人生艺术》一书中阐述过人们对德的三种误解:(一)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拘谨就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不遭人非议。(二)认为道德是枯燥的,普通人看道德是枯燥的,仿佛很难有趣味。道德本身是有趣味的。道德是生命的和谐,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三)认为道德是格外的事情,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远的一件事,而其实只是在寻常日用中能够使生命和谐,生命光彩,生活充实有力而已[1]。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单调无味,没有感动,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没有震撼。没有触及心灵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德育。

我们时常感叹西方宗教教化人的力量,为什么宗教有如此大的力量?泰戈尔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够影响人。要想让道德如同宗教一样对人自身产生巨大的力量,就要让道德的种子根植于人类心灵的深处,这是德育的本质,所以一切的问题提出,首先得弄清楚问题的本质。

梁漱溟先生说道德是和谐的,是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状态需要有一种和谐的外部环境。现在的落脚点是在外部的和谐环境,也就是说,让道德扎根灵魂深处,需要一个外部的和谐环境的滋养。教育的任务就是去营造和谐的生命环境,和谐孕育道德,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事,德育的大课堂是我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德育离不开学校和公平正义的社会,德育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环境,德育离不开和谐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德育更离不开和谐的有神而无形的春风化雨般的每一个课堂。柏拉图认为:德育就是要塑造和谐正义的社会秩序,他还认为对音乐和体操是德育比较好的手段,音乐的节奏就是一种和谐之音,音乐的力量在于营造和谐的声觉环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在听到音乐之后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自身的感受就更不用说了,轻柔甜润的音乐会让人全身舒展,心灵因甘露滋润而轻灵愉悦。同时体操也是一种让身体和谐的运动,体操的主要感染力在于使身体柔软和谐。

其实和谐对道德的影响,在古希腊就有提出,当时“和谐”表征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许多的建筑和造型艺术是非常讲究比例协调和匀称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黄金分割”,和谐就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道德的产生往往与心灵对于美的感受力有密切关联。一个对美没有洞察力、不敏感、缺乏感受力的人,他的心灵是很难启蒙的,道德的种子在他的心灵里也是比较难萌发的;一个对美的感受力强的人,美会带给他一种愉悦心情,有时候美对心灵有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一种崇敬或敬畏的心里、崇敬与敬畏之心的产生,道德由此自然而来,对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谁还会去践踏自己所敬畏和崇敬的对象呢?德育的本质又在于如何让学生产生敬畏之心,艾笛生认为在“无边的景象”面前会引起“想象的乐趣”,“一个怪物也显得有迷人的魅力”。[2]荷迦兹则分析说:“层峦叠嶂包含有一种逼人的魅力,大海则以其浩瀚无边而动人心魄。,当眼前出现巨大的美的形体时,我们的意识则会体验到一种,恐惧就变成崇敬感。”德育的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去和谐的大自然中亲身感受,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通道。在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大自然都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课堂,无论是开启学生的智慧,还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情感,大自然都是他最为理想的选择,在那里,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词汇表述,同时还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此德育应是渗透在一切的教育过程中的,那是一种更有神而无形无痕的教育。

劳动也是一种不能缺少的德育环节,因为劳动不仅带来成就感,同时带动身心运动,促进身体的和谐。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相信,只有那种在亲身的劳动中发现、显示和看到了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可教育的人。教育最明智的地方就在于:使学生在自己心爱的一项劳动中发现自己,忘我地迷恋于心爱的劳动,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自己的不可泯灭的意向,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我,体验成功,感受认同,激发向上,从而在劳动中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2]。

窦桂梅老师曾在她的语文课堂上提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提倡教育要超越课本,超越课室,超越校园的三超越,其实对于我们德育课来说,窦老师的“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德育作为扎根灵魂的工程,只有在天地的和谐大课堂里才能造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人生的艺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