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错”得有道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错”得有道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庆自2004年起开始英语自主命题。试卷第二卷(非选择题)共35分,由短文改错(10分)和书面表达(25分)组成。从2004年至今,该题型在重庆英语高考题中已有七个年头。由于短文改错是专门针对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而设计的,因此它所涉及的不少知识点则与中英文化差异紧密相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作为新的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对重庆2006年到2011年高考短文改错考点设置作一梳理,以期找出命题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日常教学。

一、考点设置特点(见下表)

分析:

①考点设置主要考查词法,对句法和行文逻辑方面也有涉及。

②词法考查又主要针对汉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常见错误设置考点。

冠词:汉语没有冠词,因此学生对何时需要冠词,需要什么冠词不易把握,容易出错,有时需要冠词(2006年,2007年),有时不需要(2008年,2009年,2011年)。

名词:名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可数名词的复数变化(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而在汉语中,名词的数的变化并不体现在名词本身,而是体现在数词的变化,如三个人、八本书。

介词:学生在学习介词时,母语的负迁移较为常见,如“背上痛”(“have a pain in the back”)。短文改错对介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固定搭配中,所以牢记介词的相关固定搭配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有效途径。

动词时态:动词时态的变化也是高中英语的难点和重点,因为汉语中动词本身并不体现时态变化,时态变化是通过时间状语来体现。而英语动词则有时间状语相一致的丰富变化。从命题情况看,主要考查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仅有2007年考查了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区别。

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在汉语里没有相对应的句子成分,且使用的情况较为复杂,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短文改错的考点主要以-ing形式的考查为主(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

行文逻辑: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形式的严密逻辑,所以,在行文中常使用明确的表转折、递进、顺接、因果等关系的连接词。汉语则属意合语言,很多情况下不使用连接词而主要通过前后的语句意思来体现逻辑,如“他欠了别人很多钱,(所以)不得不东躲过日子。”短文改错中对行文逻辑考查三种最基本的连接词and,but,so(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

二、应考策略

1.对比分析,增强跨文化意识

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许多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这是因为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文化的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语言上。比如说,西方文化比较重视时间的精确性表达,这种精确就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变化上;比较重视逻辑的严密性,这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变化上,谓语的单复数与主语一致以及表各类关系的连接词的普遍使用上。另外,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看重辩证思维,而西方则看重形式逻辑思维。又如东方文化则强调储蓄、讲究留白,把“无声胜有声”看做是一交际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状态。有时甚至刻意地保持“模糊”,以便有回旋的余地。而西方文化,则属于契约文化,必须把所需表达的东西准确、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双方明白无误的效果,以免日后产生纠纷。所以,这些看似语言的差异,其实是文化的差异。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两种语言对比分析的同时,更要上升到文化差异的高度,以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熟记语法,重视语言基础

短文改错的考点设置都属于英语的基础语法知识范畴,如,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等,考查的难度不大。因此。重视基础语言知识,牢记基本的语法规则,构建起基本的语法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改写接合,强化语篇意识

从命题者的角度看,短文改错不是句子改错,而是考查学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些错误仅从一两句话是无法识别的,必须站在语篇的高度,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地找出错误并加以纠正。另外,多练习写100词左右的记叙文对改错也有较大帮助。改写接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改错水平,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萨莫瓦尔.跨文化交流(第六版)影印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2]周义.中西方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论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适应高中新课改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学英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80520-05)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重庆巴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