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应在地震带推广钢结构住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20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时,恰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年会在重庆召开,协会会长姚兵疾呼:“忧伤和忘却无济于事,同情和眼泪解决不了问题。痛定思痛,我们提议国家在地震带推广钢结构住宅!”
低水平建设亟待改变
历数近几年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盈江和四川芦山等地发生的地震,在地震中因房屋坍塌压死、砸死人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落后的砖混脆性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地震中对人类已构成致命的威胁。“低水平建设亟待改变。”姚兵说。
在农村,住房基本为自建。大部分盖房者不懂得抗震技术,只是凭着经验和习惯盖房。而且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使用便宜的水泥空心砖,水泥的标号(指水泥硬化后坚实度的指标)及用量都不够。这样的房屋质量不过关,为伤亡埋下了隐患。
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基本一统天下。且不说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加大了城市环境负担,就抗震来说,一旦倒塌,沉重的预制板和墙体就是最大的生命杀手。
姚兵表示,在一些震区,作为恢复性重建,很多地方仍然是沿用传统模式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如果通过减少钢筋数量来降低成本等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建筑的防震性能更将大打折扣。
“当一种建筑形式在震灾中被反复损毁,我们是不假思索、不计成本地再建设,再投入,还是打破惯有思维,思考寻找真正能呵护生命的建筑?这些年我们因为重复建设浪费了多少财产,付出了多少生命代价?”姚兵希望全社会一起来算算这笔账。
钢结构住宅能提高抗灾能力
钢结构住宅是以钢作为建筑承重梁柱的住宅建筑,就是用环保、轻质、节能材料做围护结构的住宅。
2008年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开始关注钢结构住宅。2011年日本“3・11”地震后,以钢结构住宅为支撑的防震体系吸引了世界目光。
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早为业内熟知,其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自重轻、建设速度快、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优异性能,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结构之一,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
钢结构在体育场馆、航站楼、铁路、桥梁等方面得到普遍推广,鸟巢、国家大剧院即是典型代表。2008年汶川地震时,绵阳九州体育馆安然无恙,成了灾民的避难所;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时,汶川震后援建、改建的医院、学校没有任何损坏,这些钢结构建筑成了生命的庇护所。姚兵对此颇感欣慰。
“我国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2011年年产7.1亿吨钢计算,当年建筑用钢量仅3000多万吨,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姚兵认为,钢铁与住宅联盟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中抗灾能力不足的矛盾,守护城镇安全,也是钢铁业走出困境的出路。
2008年以来,以杭萧钢构、宝钢建筑为代表的企业加大研发与建设力度,先后建成武汉世纪家园、都江堰富士康员工公寓等一批钢结构住宅小区,目前仅杭萧钢构就具备了年产1000万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生产和建设能力。我国钢结构住宅关键技术已实现突破,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结构住宅专业化体系为产业化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零死亡”不是梦
一边是深刻的教训和警示,一边却是步履蹒跚的推广速度。数据显示,钢结构住宅在我国住宅的占比不足1%。
上个世纪,50年代茅草房,70年代砖瓦房,80年代外走廊,90年代建楼房。“作为颠覆砖瓦建筑的革命性成果,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拥有从设计到施工相当成熟的体系,因此,要改变这种建筑结构又将是一次革命,需要从社会的认知水平、开发商的利益格局、政府的政策导向、新技术新体系的配套应用等多方面着手,更需要全社会因震灾伤痛而觉醒”。为此,姚兵呼吁,国家在地震带建造钢结构住宅,以此为切入点,带动住宅产业升级。
钢结构住宅因1995年神户大地震在日本得到普及推广,2012年5月,姚兵带队到日本考察。“日本是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在民用住宅强行推进钢结构的国家。由政府推动,行业牵头,大企业带动,经过若干年的研发和实践才走到今天。”有感于此,姚兵认为,钢结构在灾区推广,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减灾、安全政策的制定,产业化推动的技术经济政策以及产业化推动的科技创新等,建立起集成创新机制,推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住宅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和建设钢结构住宅。
“中国人是强调直观的、有榜样和示范的”,姚兵希望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牵头在重灾区建设钢结构住宅,让灾民亲身体验,加大认知度和可信度,从而建造出一批安全、耐久、经济、实用,具有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钢结构住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早在18年前日本政府就提出‘零死亡’计划,外国能行的事中国为什么不行?在注重民生的今天,生命第一是建筑的最高准则,住宅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姚兵说。
日本建筑抗震史
在遭受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痛下决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于次年出台了世界上首部建筑物抗震规范,并对每栋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精确计算。
尤其是经历了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震中兵库县实施了“不死鸟”计划,要求建筑物遭受8级地震不倒;日本政府则提出了“零死亡”计划。因此,抗震性能卓越的钢结构、轻质材料等各种最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所有老式建筑全部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框架进行加固。
2011年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特大地震,同时还伴有特大海啸的轮番袭击。事实证明,地震本身给建筑带来的破坏并不大,日本建筑经受住了9级地震的考验。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