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推动机制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推动机制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城市游憩带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推动作用的研究在休闲游憩产业领域中逐步受到关注。以乌昌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建立和完善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米泉市三城市间城市游憩带,并将游憩带作为三城市的中介,使泛乌鲁木齐城市群成为可能,以此增强城市化向全疆的辐射作用。同时着重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四个方面分析游憩带的完善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推动作用,初步构想利用综合指标体系量化分析游憩带对城市化的贡献率,以期作为调整与完善城市游憩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游憩带;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城市化;推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1-0091-05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1.76%。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出“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一统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所辖的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等五县三市,即昌吉州与乌鲁木齐市间行政分割将逐步消除。此举为利用各城市边缘区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泛乌鲁木齐的城市化水平,兴建利于城市空间拓展的城市游憩带创造了条件。城市居民作为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愈来愈倾向于在周末及日常生活中选择短途的城市周边小范围的休闲游,这种小范围内进行的休闲和康体娱乐等游憩活动,将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游憩消费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无疑也将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兴建城市游憩带将对乌昌经济一体化后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城市化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一、概念界定与解析

(一)对“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概念界定

“泛乌鲁木齐城市群”是在“乌昌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提出的。“乌昌经济一体化”指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在经济活动中,在不涉及各自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共同构建广泛的、统一的经济协作区,辖区范围包括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五县三市。笔者提出的“泛乌鲁木齐城市群”仅针对“乌昌经济一体化”中由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米泉市共同构成的‘∨’形区域(如图1所示)。

(二)对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对于城市化,存在着多种理解与解释。1999年修订出版的《辞海》中将城市化解释为: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笔者对“城市化”的理解是参照了胡欣与江小群编著的《城市经济学》一书中的界定,即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向城镇集聚;(2)以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张与强化;(3)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

笔者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城市化,即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并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三)对游憩带的概念界定

游憩带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的结果。这里的游憩带即指城市游憩带,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游憩带是动态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此概念源于吴必虎1999年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该定义主要将环城市游憩带的空间界定在城乡之间。笔者对“游憩带”概念的界定,是指在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内乌鲁木齐市与昌吉市、米泉市的城市边缘区之间所有呈点状分散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并由其间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等中介相连而成的带状区域(如图1所示),且主要针对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居民提供多种的短期(以周末为主)假日游憩方式,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游憩点连成的带状分布区域。

二、泛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点的开发现状

从乌鲁木齐到形成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过程,就是城市游憩点相连成城市游憩带的过程。由于泛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的扩大,作为三个城市中介机会的城市游憩点连成城市游憩带更为必要。现有游憩点开发现状如表1和图2所示。

表1中笔者只选取一些地处三城市边缘区且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齐备且已具一定经营规模的游憩点,新近开发且尚未成熟的游憩点并未列在其中。可以看出即使同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的游憩点仍然独立经营,各自发展,重叠的经营特色不仅浪费资源,也形不成规模效应。

从图2可以看出,基于各行政区自身利益开发的游憩点,仅是游憩点的机械堆砌,虽对城市化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却因零散的游憩点将城市化发展的合力分散,不具备泛乌鲁木齐城市游憩带的规模经营。且游憩带的发展未纳入其城市发展合理规划的范畴,不利于实现三城市间游憩带发展的有机结合,也难以对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城市化产生强大推动力。

三、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水平对比

表2是以2004年各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截至2004年底,泛乌鲁木齐城市群中乌、昌、米三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此时可利用城市游憩带作为城市化向轴式和星状扩展的承载带,缓解三城市边缘区间城乡二元地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使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城市化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城市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PESE推动机制

图2表明,目前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游憩点分散分布,并未聚集成带。若立足于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发展,将这些游憩点通过便捷的交通干线和优质的服务网络等相链接,将有利于三城市游憩带的合理规划和有机结合(如图3所示)。以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开发理论来分析,泛乌鲁木齐城市群以一个核心城市(乌鲁木齐),一个中心城市(昌吉市)和一个辅助城市(米泉市)作为增长点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凭借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的扩散效应,以游憩带作为轴式扩展的轴线来带动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发展,在与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化协调发展同时,借助泛乌鲁木齐城市群高速城市化形成的城市网络,以星状方式扩展来带动游憩带轴线上各相关区域和产业的发展,将大大增强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推动。

笔者将从人口(population)、经济(economy)、社会文化(social)和地域生态(ecology)四个角度全面分析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可持续城市化的推动机制。

(一)从城市人口(P)方面分析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表3是从静态的非农业人口增加的角度分析泛乌鲁木齐城市群截至2004年底的城市化水平。不同于表2,表3城市化水平是假设城市游憩带已完善,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已成型,以城市群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析泛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的。与表2中乌、昌、米独立三城市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相比,仅以非农业人口的静态的增加就能提高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这当然不全面,以下笔者再从三个动态角度逐一解析。

(二)从经济(E)方面分析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从城市游憩带中获得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规模的提高将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基础作用。由游憩产业带动的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政府收入乘数效应和对相关行业的产出乘数效应以及增加的就业机会等都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利用泛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对游憩带的花费能在本地内再花费的次数来估算乘数效应的大小,其轮转次数越多,乘数就越大,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城市化推动作用越大。

城市游憩带还可解决城市和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问题。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直接和间接)达到2.31亿个,占全世界当年就业总人数的9.4%,即平均每10.7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个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也就是说,一个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就业机会创造出若干个继发的就业机会,国际上通常取1∶3或1∶5的比例来估计直接就业机会与继发就业机会的关系(杨培玉,2005),即游憩带的完善还可产生就业乘数效应影响城市就业,用公式表示为:

游憩带就业乘数效应=(游憩带直接就业人数+继发就业人数)/游憩带直接就业人数

(三)从社会文化(S)上分析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完善游憩带可基本统一市郊的游憩区域,这将既利于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又保护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地方文化。游憩带可以调节居民的身心健康,适时改换生活环境,重新充电,恢复活力,增加居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居民素质,扩大并强化以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游憩带还利于有效分流城市流动人口,吸引城市居民向外流动,释放假期城市人口压力,分流市区及旅游景点的拥挤程度。它将容纳更多的游客或游览活动量,较好地满足城市大量人口流动的需求,缓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城市旅游压力,从城市社会文化发展方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地域生态(E)上分析游憩带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游憩带会使泛乌鲁木齐城市群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市区面积增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增强,以保护地域生态环境。游憩带的环境可使人们产生愉悦感、宁静感和安全感,形成一道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屏障,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将起到很大作用。

总之,游憩带的完善对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PESE推动机制可用图4表示,其中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从社会文化S和地域生态E方面来体现的。

(五)游憩带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方面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初步量化分析

游憩带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方面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如表5所示。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表中数据的采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四方面计算游憩带对城市化的综合贡献率以及游憩带分别从这四方面对城市化的贡献率。

确定权重和完成数据采集后,利用以下公式可分别计算出游憩带对城市化的综合贡献率(C)以及游憩带从这四方面分别对城市化的贡献率。

C=PA×A+PB×B+PC×C+ED×D+EE×E+EF×F+EG×G+SH×H+SI×I+EJ×J+EK×K+EL×L+EM×M

以及游憩带从人口方面对城市化贡献率P=PA×A+PB×B+PC×C;

从经济方面对城市化贡献率E2=ED×D+EE×E+EF×F+EG×G;

从社会文化方面对城市化贡献率S=SH×H+SI×I;

从地域生态方面对城市化贡献率E4=EJ×J+EK×K+EL×L+EM×M。

当然,也可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游憩带对城市化综合贡献率(C)的评估结果以及游憩带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方面分别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的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既可作为总体适度调整游憩带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的依据,也可在与泛乌鲁木齐游憩带的总体发展规模相协调的同时,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地域生态等单方面对游憩带推动泛乌鲁木齐城市化的进程适度调节。

事实上,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其与昌吉市、米泉市毗连的城市边缘区仍基本游离于城市化发展的轨道之外。即使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发展也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昌、米二市的城市化对外扩散能力不理想,也就是说支撑新疆地区的城市化乃至整体发展的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增长极体系还不健全。这就要求城市化的集中发展使相关产业在一定空间聚集,进一步壮大新疆经济增长极向其腹地的辐射力。同时,完善的泛乌鲁木齐城市游憩带可将乌昌地区的城市化更集中、合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增长极体系以至全疆的城市化发展。但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城市化的集中发展并不等于无限扩大区际间的城市化差异。作为基础设施投入的泛乌鲁木齐城市游憩带可加大泛乌鲁木齐城市群作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并在增强极化的同时,利用扩散效应将城市化扩散至纵深地区。在初级极化时,其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城乡人员空间移动和思想观念交流的便利,以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化的扩散效应还会表现为从相关产业的转移、技术的升级扩散及先进理念的传播等等方面深入推动全疆的城市化发展。同时,若泛乌鲁木齐城市群发展到高度集聚的阶段时,城市游憩带也可迅速发展一些呈带状分布的卫星城镇,以使聚集体分散化,应该说,在对城市聚集程度的控制程度尚存争议的今天,游憩带无疑可适当调整城市聚集程度,这也正是笔者提出泛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暨城市化初期发展的集中模式的初衷。

五、结语

笔者对城市化推动机制的分析是以可持续城市化为原则的。城市化的发展应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和地缘条件,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城市化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应是改善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理想环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城市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健康城市,这个城市应是由健康的社会和健康的环境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一个整体。城市游憩带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寻求建立健康的泛乌鲁木齐城市群。游憩带培育健康的城市精神,营造祥和健康的生存空间和公共空间。游憩带理所当然应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生态空间,主营休闲娱乐的游憩带将在泛乌鲁木齐城市群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2004[R].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4]马传栋.城市生态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5]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