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中庸”观科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中庸”观科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事原则,它注重的是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精确契合,以达到“ 和”的目的;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两者有不同的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纯”知识;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的二元性决定的;因此,致中和,恰到好处,追求“中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事原则在人类追求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科技;科技伦理

中图分类号:N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4-02

一、正确理解“中庸”和科技

“中庸”一词被很多人的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这都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曲解,中庸思想绝不是木讷死板平庸和庸俗的折中主义,更不是无原则和虚伪的善意,它体现着和谐、整合、“中和”的价值取向,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论。现在人们之所以对中庸之道有误解,是因为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孔子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其继承者慢慢曲解,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的道路。如汉代的董仲舒把中庸之道同阴阳五行学和天人感应学说结合起来,就把中庸之道带上了神秘主义的道路,而宋代的理学大师们在心性上大做文章,使中庸之道变成唯心主义重要元素,这正是现代很多人对中庸哲学误解的根本原因。然而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1]”,它所体现的是审时度势、沉着稳健、守善持中的处理客观问题方法和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具体运行的状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从原本的中庸之道的角度出发,来观察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问题无疑是有建设性的。

人们一般认为科技是一种事物的统称,其实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两者有不同的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科学是一种“纯”知识,所谓“纯的知识”指的是这种知识一般不考虑直接的生产应用,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特别是不解决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问题,它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规则意义的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人类对它只能作出真与假的真理评价而不能对它作善与恶的伦理评价然[2]”,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可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真理性的存在,是一种真。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具有双面性,它的“善”和“恶”由人类掌控。

二、中庸对科技的理解

对于科学的理解,中庸观认为,追求科学是一种美德,而且把追求科学作为人们积极努力的目标,把探求人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世界结合起来。“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意思说是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这表明中庸思想对追求真理性的知识极为推崇。而对知识的运用采取守善持中的态度,体现的是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其次我们应对“诚”进行分析,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分析,“诚”的内涵应该分为两部分,它包括人本性规律的呈现和自然规律的呈现,所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关于中庸观对技术的考察应从技术的二元性角度去分析,“一方面,是技术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技术既是去蔽,又是遮蔽,既成就时间,又遗忘时间,既使记忆成为可能,又导致记忆的丧失。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3]”即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破除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我们强调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这是因为对于技术的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其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不及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和“狷”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前者是“过”,后者是“不及”,“中行”就是“中庸”,“狂”的弊端在于容易在进取中导致偏激,“狷”的弊病在于容易导致人们“该为而不为”,唯有将“狂”和“狷”这两个对立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当今社会把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之快,甚至还没有预计到它会带来的什么样后果,就被投入了应用,在这种莽撞的行为中,技术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往往大于幸福和期望的受益。这就需要研究、实施技术的人和社会组织对科技的转化有充分的认识和审慎研究,必须考虑科技的“狂”和“狷”两个方面,以守善持中的方法论为某项技术的运用及其后果的防范做出充分的考量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既要得其利,又要担其义。所以为了克服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技术活动中的作用。

结合上面所述我们知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而不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具有中性的纯知识性的认识,是一种事实判断。因此大家所谓的“科技理论”是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以及技术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评判问题,人类如何更好的利用技术的过程,就是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发挥作用过程。所以笔者倾向于:把科技伦理分为“追求科学”的伦理和“运用科学”的伦理的可行性。“追求科学”的伦理是人类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过程中精神与目的以及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善的需求的价值判断,而“技术”伦理是大家通常称的“科技伦理”即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以及技术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评判问题。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从而使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在今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中应以“至诚”、“至善”为价值取向。

三、中庸关注积极的契合

科学技术是主体用来认识和改变的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或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而方法和手段发挥都不能离开主体的活动。所以人类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方向、范围及其后果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人类通过科学的技术运用对自然界摄取应该是有限度、有节制的,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科学技术各个层面与要素之间多向互动与和谐的,它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同时体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及制约因素。孔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的理念是适度,“和”的理念是整合统一。只有这样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能生长繁衍。因此,它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应达到和谐的境界。

“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目的;致中和,恰到好处,追求“中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铸成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理性的人类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造福于整个人类的方向发展。应注意到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加入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其失范行为。

总之,“中庸之道”是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追求人内在道德境界的提高,要求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与行事方法,又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一种人生哲学,[4]而这种人生哲学与当时的社会伦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整套伦理观,必定有其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的伦理观都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科技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利益、价值观和伦理观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在这种变化发展中才能确定科学技术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的中庸思想主要是侧重于它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现代的价值,如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是一切以时间和具体条件为转移进而在运动过程中把握事物的“中”。本文所探讨的中庸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解决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供可以参考的路径,特别在人类追求科学、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关注内在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目的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葛印国(1979―),男,山东聊城人,重庆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庸》[M],文中引用的文言句式,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庸》

[2]引张德昭,杨庆峰,石敦国.“论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的张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第32页。

[3]引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第2期第92页

[4]参见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39页―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