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人生视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人生视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传统上往往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解读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视角 生活状态 生命关注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传统的主题:“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实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语)。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这种对作品主题的解读显然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我们又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一、菲利普夫妇:高贵的清苦人

菲利普夫妇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戏份可谓不少。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他们一家人的经济状况。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使我们很显然能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状态。作为小城镇中产阶级的小市民,菲利普夫妇也渴望过着很体面的高贵的生活,也有与人往来交流感情的需要,但现实不允许他们按照他们所期望的那种生活方式来进行,于是他们处处“节省”,女儿的长袍也是要有的,由于买不起成品的,只能花极少的钱买来布匹自己来做。

每星期日,他们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可见他们对自己的穿衣打扮很是讲究,决不会随便装束,不修边幅的。他们努力地保持着高贵的姿态。

菲利普夫妇的生活里是充满了希望的。他们亲兄弟的两封来信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也是他们努力保持着很体面的生活状态的动力。弟弟的来信让他们一家人深为感动,成了家里的“福音书”,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几遍,见到外人就拿出来给人家看,好像在对别人展示着家里的藏宝,使得自己一下子很有面子。实际上,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何况精打细算还过着窘困生活的菲利普夫妇。经济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急盼境况改善这纯属人之常情。所以菲利普每逢星期日,都会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种“与日俱增”的希望,随着衣衫褴褛的于勒的出现而瞬间破灭了。于勒的出现,对于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菲利普夫妇本能的反应,就是尽快远远地躲开这个“讨饭”的人,改乘胜玛洛船回去了,继续过着他们清苦的生活。

二、于勒:与命运交手的失败者

小说中,生活给于勒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使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起伏。

当初的于勒行为不正,爱糟蹋钱,甚至逼着父母动老本,把自己所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自己哥哥的那一部分。这种行为恐怕在任何人眼里都可以称之为“坏蛋”“流氓”“无赖”了。

迫于生活的无奈,于勒踏上了美洲的淘金之路。在美洲的最初时间内,于勒也许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存状况,也确实很卖力地工作过、劳动过,甚至“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但仍因恶习未改,最终还是落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靠卖牡蛎来讨一口饭吃。于勒的生活轨迹可谓是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甚至到了更坏的程度。生活的确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是一个与命运交手的失败者。

于勒并不像“我”父母说的是一个贼,也不像老船长所说的是个老流氓,只是他不像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罄尽,以致于到美洲发了财后不久又破了产,只得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从穷到富再到穷,人生就是这么残酷而富有戏剧性。从于勒的人生命运来看,作者告诉我们生活的残酷性、戏剧性以及在经济社会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的严肃性。

小说中正面描写于勒的内容并不多,其语言更是少的可怜。“2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这样一个小人物,“不公的上帝连他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

三、约瑟夫:纯真情感的守护者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写法,以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经历了家庭改变的全过程。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生活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约瑟夫,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不会揣摩父母的心里是怎样评价叔叔于勒的,他只知道,甚至天真地认为亲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于是在约瑟夫付给于勒牡蛎钱时,才会认真地端详他的叔叔。这是一个“人”,一个以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在“我”面前的“人”。他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他是怎样落到这么一个悲惨的境地的,对于“我”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且这个“人”是与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同于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无论于勒是不是流氓、骗子,在“我”的眼中他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最亲近的人,那种割不断的亲情跃然纸上。

约瑟夫的所作所为,可谓流露着的是真性情、真情感,毫无掩饰与修饰。在童稚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的问题,而只有产生还是没有产生同情心的问题。面对落到了这样一种悲惨境地的人,并且这个人就是“我”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的,在代父亲付给于勒牡蛎钱时,正是因为这种亲情的纽带关系,他才会尽自己最大的权力与力量给了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并在心里祝愿他以后能生活的很好。在这时,他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感到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心里就感到不安宁、不舒服。

约瑟夫真的可以称之为纯真情感的守护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继续坚守道德的底线。

四、环境:心灵中忽明忽暗的照射灯

小说的环境描写也似乎被赋予了人的性情,它会随着人的心情的好坏而变化着。犹如人心灵里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又如忽明忽暗的照射灯,照射的人的心灵通透,一览无余。

小说中写到菲利普一家满怀着希望时,外出旅行成了最快乐的事。“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从这段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菲利普一家此刻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心情真是好极了。此时展现在他们一家人面前的似乎是一条通向富足、幸福的人生之路。

而当他们在船上与于勒偶遇后,希望的泡影破灭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可见此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糟糕。

短短的一篇小说,演绎着不同角色的人生路程。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上演着看似平静而又波澜的故事,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从中感悟着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富仁.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J].语文学习,2003,(5).

(白培顼 河南省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5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