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边教边想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边教边想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

“哑巴中文”的提出,不可不承认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从一岁便开始学说话,父母教,天天用,经历了近十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我们把一个个说话流畅、吐字清晰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个出口不成章、有理说不清的“中文哑巴”。

也许,我们过分在意于分数而忽略学生那越说越少的话;也许,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谨慎而不在意学生那越来越混乱的表达。在日积月累的埋头习题中,在反复强调的题海战术中,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嘴巴越闭越紧,他们的心理素质越躲越差。幸好,我们发现的还不算太晚,幸好,我们尚可以亡羊补牢。我们要把成为我们耻辱的“中文哑巴”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的“相声演员”!

之所以成了“中文哑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知识积累的贫乏,这与读书少有很大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能“出口如有神”。腹中空空,没有内容,张口当然无话可说;相反,知识积累足够多、储备足够用,才能够侃侃而谈,讲出来的话才能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学生读书多了,自然就需要交流沟通,自然就出现了急于表达自己观点以得到他人承认与赞同的欲求,那么不但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交流更加有内涵了。正如“相声演员”之所以能被人们喜闻乐见,不仅仅由于他们的说话技巧,更重要的是相声的内容本身能够引人共鸣,使观众在开心一笑的同时,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如果,相声只是强调两人无聊的斗嘴、互相贬低,那么这也不能称为一出好相声,这两名相声演员也不能成为好的相声演员。

另外,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学生在课下非常活泼,非常开朗,与同学和家长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表达缺陷。问题就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当众回答问题时,便紧张无措,思维混乱,出现口头表达障碍。这种口头表达障碍是出于心理紧张、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周围听众带来的压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状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学生的怯场、紧张,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所以经常在课堂上会听到教师对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重复“请大点声,其他同学听不清”这样的话。“相声演员”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依然谈笑自如,这份心理素质可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他们对于自己讲的话烂熟于心,有表达的欲望,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要非常自信。同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学习过心理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赞美、鼓励、反复实践等等的一系列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鼓鼓掌,请他(她)的好朋友侧面安慰等,都可以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也许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反驳我,你这都是纸上谈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用到了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了,那就是多练。心理障碍的克服实际上就是在“多读”和“多说”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第一点讲到的积累,也需要在“多说”的基础上反复运用,才能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多多练习,多讲、多说、多读,才是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转变中的重中之重。

演员行业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反复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得到充分的练习呢?除了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自主发言之外,可以结合课文的自身性质,多开展辩论、评价、改编课本剧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将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例如讲到一些人物比较问题,可以借机展开辩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使学生由过去的“中文哑巴”转变为侃侃而谈的“相声演员”。

二、向白岩松学提问

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问答,但是有很多教师在很多时候无法掌握问答的角度、问答的分寸和问答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就存在,有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有时在公开课上会是为了问答而问答,有意设计某个简单题目,例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等等,这样的问答实际上毫无意义,完全是自己亲手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来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总结,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基本明确了今后在问答方面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像记者一样的提问者、倾听者。

为什么教师这一职业会与记者相联系呢?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提出尖锐问题,聆听对方答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不同点就是,记者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对方回答的正确性不是由记者来决定的,在面对受访者时记者做的更多的应该是用心交流、用心聆听。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则不然,在发出提问的同时,教师的心中已经生成了一个标准答案,引导的过程实际上类似于王二小把敌人带入埋伏圈的过程,等待着学生完整准确地答出自己心中的那句话。这样做,不仅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方块中,也会衍生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学生的回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的答案会带来批评或者驳斥,无法正常甚至超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现在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早熟,我们过去的那种希望全班同意一种观点、全班统一一个答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其实答案不一定就是参考书上的几行字,观点不一定就是专家学者分析的才百分百正确,既然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杠杆,那么学生加入自己的发挥也未尝不可,更何况有时学生的回答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收获甚至惊喜,所以,我个人理解,我们应该向记者们学习,我们应该向“白岩松”们学习。

白岩松的提问得体恰当、尖锐直接,说出了观众的心声,也不至于令答者无从作答,最为重要的是,他不会自己在心中事先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你的水平、评价你的不足。我们在课堂上大可放下手中的教参,放下心中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放下“我教你学”的模式,从最基本的文本出发,从最原始的心态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抓住知识的要害,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抛出问题,找一个平等的角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否定,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评论,像一个优秀的记者一样,学会尊重对方的思维、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认真聆听对方的见解,使受访者在放松的、平等的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达到精神上、思维上的真正交流与融合。

像白岩松那样,提问严谨、思考缜密、尊重对方、平易近人;像白岩松那样,问者真诚、答者轻松、听者会心、思者赞叹。有时课堂不一定必须是“我对你错”,有时教师也可以过一把记者瘾。

三、高中教师的“百家讲坛”

面对众多的必修选修教材,或许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们如鱼得水,可以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释放自己储备的很多知识,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几年的青年教师,有时不得不承认,一旦备课不充分,就会在课堂上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毕竟自己的专长与积累有限,面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语言文字,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确是一件难事,通过学习,我个人总结了一点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试验一下。

我认为其实高中教师在教学生涯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做教师的,本身就是做学问的人,大家都很了解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提升的过程,急于求成是绝对不可取的,临时抱佛脚和恶补出来的效果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框架,打乱了已有的教学思维。既然我们必须要经历在积累中的成长这一步,那么何不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借鉴“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富”的原理,从自己的专长入手,同时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呢?

就像“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讲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于丹、易中天、康震等等,他们便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例如康震,他是北师大的文学院副教授,他讲苏轼的时候讲得非常精彩,声情并茂,观点新奇。但是我们发现,康震在“百家讲坛”中并不是只讲苏轼,他还讲了李白,讲了杜甫,讲了李清照,在讲这些其他人物的时候,特别是李白,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于李白大多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讲解上,自己的认知观点很少触及。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康震老师的钦佩和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认可。从中,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师,实际上“百家讲坛”栏目有很多专题都是中学教师讲授的,观点和语言都是很不错的,可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步积累,这样一来,精彩之处有增无减,知识弱点逐步攻克,相对于自己原来的教学水平与知识框架也是只有完善与提升,而无舍本逐末之忧。

其实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百家讲坛”,将自己的专长尽情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完整甚至完美地掌握这一环节的知识点,同时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必畏惧,在课下不断积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一部分知识讲到、讲明,那么我们的努力也就会有成果的。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努力积累、完善,完成自我从“人才”到“全才”的转变,才能登上我们自己的“百家讲坛”。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