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依靠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本文综述了以往学者对中小学生学业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总结了其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培养中小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干预措施,希望能对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3-0007-04

一 、自我调节学习的界定及特征

1. 自我调节学习的界定

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Zimmerman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主动地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动机三方面的要素。Pintrich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Carver、Scheier和Vanconrer认为自我调节行为是一个减少理想和期望行为之间差距的反馈回路。

国内学者方平综合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将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地调节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从认知过程看,自我调节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能够制定计划、设置目标、进行组织、自我监察及自我评价,这些过程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和作出决策;从动机过程看,自我调节学习者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和受内部动机激励的,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行为方面看,自我调节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创造最适合学习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在制定成就目标上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

2. 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

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Zimmerman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维度包括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时间自我监控、行为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五个维度。Pintrich等人将自我调节分为动机和学习策略两大维度。王红姣、卢家楣将中学生自我控制分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与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王雨露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合归纳提出了自我调节的五个维度:目标设定、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自我监察和自我反应。张锦坤等人综合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新近研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七个维度,即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努力管理、自我效能、认知策略、资源管理、动机策略。李凤杰、杨丽珠采用教师评定问卷将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成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与计划性五个维度。

二 、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个人因素

学生的动机信念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个人影响因素。动机信念是指推动个体去完成某项任务的原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信念三个方面。以往大量研究已证实,结果显示:动机信念对自我调节学习有预测作用。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往往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不轻易放弃,坚持自己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加努力就轻易放弃。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大小有关,而且与努力的质量也有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低的学生更多地运用深加工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

(2)学习目标设置。目标的设置对自我调节学习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那些为真正掌握知识技能而学习的学生,与那些只为获得一个好成绩而学习的学生相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技能,对自己也更满意。因此教会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对于促进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极为重要。

(3)情绪状态。情绪状态也同样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例如,焦虑会影响元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许多研究都表明考试焦虑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呈负相关。此外,焦虑还会影响学生设置长远的目标。情绪状态在学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寻求帮助的学生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学生必须在求助时所面临的窘境与求助所带来的收益之间作出权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4)意志品质。意志是一种表示个体的努力和坚持程度的心理活动,贯穿于自我调节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节策略。目标设定后必须应用意志控制策略和调节策略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表明,那些使用意志控制策略应对学业失败的学生,更易于在后续学习中坚持并逐渐进步;而那些较少或从不使用意志策略的学生在面临失败时容易放弃,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且有着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情感因素等。

高丽的研究表明,父母婚姻状况正常和离异家庭的中小学生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策略自我调节与自我调节总分上处于边缘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调节各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两组仅在时间分配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不显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对孩子自我调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两组仅在学习自主性维度上处于边缘显著;父亲文化程度高低两组在努力管理、学习自主性、时间计划、时间分配和校园行为维度上差异均显著。

李洋、方平的研究采用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在Pintrich的动机学习策略量表基础上自编的自我调节学习量表,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因素对其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作用突出,并且母亲的教养方式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更具影响。

国外学者Michael Dawes等人(1999)对176名10~12岁的父亲吸毒的男孩研究发现,家庭机能失调与其行为自我调节显著相关。

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体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本身的素质、师生关系、班级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

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教育、培养效果要好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教师。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素质对低龄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较大。

刘邦祥等人发现,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调节与学习策略的运用。学生所感受到的师生关系的质量,显著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内在价值性的认识及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

范金刚发现,除学习负担与努力投入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班级环境变量均与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各个维度呈正相关,尤其是师生关系和班级竞争氛围能够显著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的程度。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进展

1. 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研究

自1989年Zimmerman提出自我调节学习这个概念来,自我调节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对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者逐渐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研究发生了兴趣。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类型进行了研究。

Thorpe和Meyer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学习取向型、成功取向型、未分化型和回避型四种;Rozendaal等人将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表层型、深层型、非学术型和策略型四种;Abar和Loken采用聚类分析法,按照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和策略维度将学习者分为积极、中间、消极三种;Chen采用聚类分析法按照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表现指标将自我调节学习分为高能力高表现、高能力低表现、低能力高表现、低能力低表现四种。高丙成等人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对316名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进行考察,将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分成综合发展型、均衡调节型和策略滞后型三种。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因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也可能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引起的。因此,在研究自我调节学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2. 自我调节学习的年级差异

纪海英以初中生及高中生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调节学习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也相应升高。张锦坤等人也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初一、初二之间,高一与高二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但高中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维度上要优于初中生。钟丹等人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发现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差异在各维度上均有体现,初中生得分一般高于高中生。方平等人对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自我调节类型上存在年级差异,六年级优于四、五年级,高年级优于低年级。

总体来看,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着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也在升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在不断增长,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3. 自我调节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

Zimmerman(1990,1992)以五、八、十一年级不同性别的90名天才学生与普通学生为被试,采用访谈法让被试回答他们在14个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上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天才学生比普通学生显著更多地使用了组织和转换、自我结果、寻求同伴帮助、复习笔记等策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目标设置与计划、记录与监控、环境构造策略;十一年级的学生比八年级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目标设置与计划和寻求教师帮助策略。

Caprara和Bandura等人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412位意大利学生为被试(年龄跨度为12到22岁,其中男生占48%,女生占52%),检验了自我调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学业成就和完成学业坚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初中到高中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且男生的下降幅度大于女生。

Matthews等人以平均年龄约五岁的139名女孩和129名男孩为被试,采用客观的直接行为任务测量法和教师报告的儿童课题自我调节测量法对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女孩的自我调节能力分数均超过男孩。

国内学者雷雳等考察了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中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发现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定向方式。张向葵等人通过对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情况的调查,发现女生在认知调控策略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认知策略水平上略高于女生。钟丹等人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发现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资源管理和动机策略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方平通过对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状况的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以上研究来看,有关中小生自我调节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还存在着不一致。总体而言,女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比男生要好;具体而言,女生在资源管理、动机策略、监控能力方面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好于男生,这可能是男女存在一定的生理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生理发育上占有优势,其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反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上,特别是在反馈性、意识性发展水平上明显优于男生。除此外,从性格特点来看,男生要比女生好动、调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招致父母和老师的不满,引起父母和老师的负性反应;而女生更听话、安静、稳重些,在行为上自控能力更强。

4.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较复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而学业成绩反过来对自我调节学习也有影响。

国外有学者发现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Marjorie总结已有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自我调节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Christine等人对95名儿童从出生到初中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教师评定的学业表现以及课堂适应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必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我国学者周国韬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策略运用的频率以及坚持性上都显著高于低成就学生。Grayson L.Baird等人研究发现,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可能表现出低的自我效能感,更倾向于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可塑的,更喜欢成绩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并且更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以至于影响他们对自我调节策略的使用。

四、教育干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成为最主要、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者依靠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技能,而不仅仅依赖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机构。许多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4~6岁是儿童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调节能力的最佳年龄段。在这一时期,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对儿童今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国外学者Shih通过实验法检验了带有支架式教学的自我调节学习系统对于促进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支架式教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低自我调节组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这种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此外,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班级环境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父母应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研究表明,处于温暖关爱、压力适中家庭中的学生,由于经常在学业上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也不退缩。他们与那些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学生相比,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健康的归因和适度的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投入更多的关爱。

主要参考文献:

[1] Zimmerman B J. 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 / / Zimmerman B J, Schunk D 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1989: 1 - 25.

[2] Pintrich P R. Multiple goals, multiple pathways: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 (3): 544 - 555.

[3] Carver C S, Scheier M F. Autonomy of self-regulation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4): 284 - 288.

[4]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5]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 2004, 27(6):1477-148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