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与原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与原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吉林省初中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中,马芳老师上的课――《用Excel绘制统计图》获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笔者有幸作为评委现场观摩此课。这堂课没有局限于Excel绘制统计图操作技能的教学,而是充分地挖掘了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一直以来,人们都担心信息技术课程沦为“微软培训班”,教师只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没有真正突出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价值。但通过这堂课,我看到了一些新气象。

《用Excel绘制统计图》一课的几个特点

1.让学生先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

《用Excel绘制统计图》一课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手绘统计图。该环节的用意不仅仅在于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手绘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绘制统计图的步骤,总结出X轴、Y轴、数据刻度以及数据点等要素。无论是手绘统计图,还是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基本的要素和步骤是不会变化的,总是离不开上述要素。学生了解到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自然也就能将其迁移到用计算机绘图中,也就自如地理解了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步骤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当前的学习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用迁移,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操作总是离不开背后的原理。该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突出了信息技术操作的便捷,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操作背后的原理。没有原理的操作将是盲目的操作。如果学生不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自然会在理解和迁移时遇到困难。

2.让学生通过对比领会信息技术的作用

马老师在本课中还引导学生比较手工绘图和用Excel绘制统计图的区别。通过分析学生手动绘制的统计图,得出手工绘图具有速度慢、数据点表述不准确等缺点,凸显计算机绘图准确、快捷等优势。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使得该课不仅关注了如何绘制统计图等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还关注和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3.让学生比较不同图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不同的Excel统计图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教师通过比较折线图、饼图以及柱形图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而且理解了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统计图。特别是在最后环节教师提出了学生汇报的框架:选题是什么?用什么类型的统计图表示?为什么?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这组数据体现了什么?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汇报框架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不同的Excel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同时学会通过分析Excel统计图来了解统计图表背后所呈现的信息。

要学习Excel统计图,固然需要掌握其操作技能,但更需要掌握何时用、如何用以及如何用好Excel统计图的方法和思想,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上相似的特性。人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目的是用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所以,学生在学习Excel统计图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不同的Excel统计图所呈现信息的差别、如何使用Excel统计图来呈现信息以及如何分析Excel统计图所呈现信息的意义。

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

从马老师该课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关注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文化论、工具论,到今天的信息素养论。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与认识如何变化,人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高度关注原理和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如何打开软件窗口等操作。《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明确地规定了“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可见,追求操作后的方法原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发展内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在家会操作计算机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追问、“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认识偏差以及“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实践偏差。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了一种对理解来说最佳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为任何事物而教每个事物”,而要使学生掌握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布鲁纳的说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特别具有意义。只有真正地在教学中注重挖掘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才能够使学生理解、迁移并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使学生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问题和情境而做准备。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迁移是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向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众多专家将迁移看做“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效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还在于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已有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并获取新知识,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了解了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内在原理后,就可以自然地迁移到PPT等软件。现在的应用软件大多数是图形化界面,并且为了方便用户,应用软件在使用规则上有很大的兼容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些共性的东西总结归纳出来,教给学生,避免重复教学,节省时间。应用软件在操作规则上有相似之处,但肯定也各有独特之处。对于共性的部分,我们只要一带而过,利用前面所讲的操作规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可以了,但对于每个应用软件的独特之处,我们则必须详细讲解,将其讲透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它的独特性及其与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区别。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会钻研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软件操作,而对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迁移根本没有思考,没有花工夫去研究软件之外的东西。如何挖掘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呢?我们不妨参照布鲁纳的观点。他认为,一种知识概括得越好,或者一种编码系统越概括,它对学习者就越有用。因为它可以减轻学习者记忆大量孤立事实的负担。所以,若想实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就需要深度地概括,并且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在结构。

当然,马老师的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教学语言稍显生硬,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采用的世博主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稍远等。但是,这些并不妨碍这节课成为一节主题清晰、目标明确、落实得当的优秀教学案例,就如同吉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刘晓峰老师在赛后总结时所说的:“该课是一节好课,我郑重地向全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推荐该课。”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 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