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善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是一位56岁的退休医生,却整日马不停蹄地为社会义务做着奉献,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四处奔走,几番南下,争取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使造福民众的七台河爱德华福利院、七台河孤儿院与七台河博爱医院在煤城拔地而起,使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流浪的孩子有了安宁的港湾,使那些贫困的危重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重获了生命的春天。
1
1951年出生的田怀艳,退休前是七台河市医院医技不凡的B超医生,在多年的医务生涯中,她体味了太多的病人的痛苦,尤其是那些身患重病的老人,无钱治病、无人照顾的命运更是深深地撼动了她的心。
2001年年初,田怀艳一退休,就主动投身她向往已久的社会慈善工作,一次,在山上开会,经过山下一个低矮潮湿的地窨子,她听到里面有响动,就进去看,只见屋内墙上长满了霜,一个孤苦的老妇人,正在屋内爬行般蠕动,吃力地从半截小缸中舀出水,泡着冰冷的剩饭吃。原来,这个没儿没女的老人叫尹秀英,类风湿严重,全身骨头皆变形。自老伴去世后,她的生活就陷于困境。
田怀艳被深深震动了,她哽咽着弯下身,把她背出了地窨子……
50多岁的盲人曲国安,一直靠母亲照顾,母亲去世了,就全靠邻居施舍度日。40岁的张天立,从小患小儿麻痹后遗症,没父母,没成家,走路几乎就是爬,吃了上顿愁下顿。20岁的患过脑瘤的关明宇,只会扶着墙走路,挣扎在贫困线上……
一个个老人、残疾人的不幸遭遇,震撼着田怀艳,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家的想法在她脑中油然而生。建一个这样的福利院约需36万元,而田怀艳和热衷这项事业的人们却一分钱没有,但她们有的是一片爱心与赤诚,田院长带头自己先捐了款,其他人有些是捐款,有些是借款,找亲朋好友借,找熟悉的单位与部门借,这些看去再平凡不过的女人,四处游说着真诚,仅用两天一夜,就将42万元筹集齐整,一个装修一新、配置完善的二层楼的福利院落成,取名爱德华福利院,田怀艳出任院长。
尹秀英,曲国安,张天立,关明宇都到福利院来了……田怀艳院长为尹秀英专搭了火炕,由护理员专门护理,她病情日渐好转起来,张天立、关明宇由原来的爬变成能独立走路了。
她来到了年近八十的王燕理夫妇家,因老伴是“后”到这个家的,儿女提出只管父亲不管继母,难于分开的老两口,只好在马场的一个窄小寒冷的屋子里独自生活,瑟瑟发抖的老人,做饭艰难,行动不便。田怀艳心里酸酸的,拉着老人的手说:“啥也别说了,到福利院去吧。”她把他们都送进了那个温馨的家,承担起他们的全部费用……
这些幸福的老人和残疾人,业余生活十分丰富,看电视,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等。
这天天下起了雨,在福利院后边的荒地里,突然传来了哭声,田院长她们循声走到那儿,那是个地窨子一般的家,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个大人忙不迭地接着雨水,另一个大人却犯了癫痫,吓得两个幼小的孩子哇哇大哭。
“雨下得大,他们会被捂死到里面的。”田院长当机立断,哄住孩子,用她高大健壮的身躯,把这一家四口,统统背出了地窨子……
几天后,田院长他们花了七千多元,买了一处宽敞的三间砖房,将这四口之家安顿进去,从此,抚养这一家四口的重任,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田院长她们身上,定期送去米、面、油、菜和孩子的学习用品,又帮他们在前后园子里种上了蔬菜。
由于福利院有良好的服务,来这里的人日益增多,除了省内,还有吉林辽宁的老人,院民已发展到百人左右,其中有二三十人是特殊困难不收费而一直服侍到老的。
福利院的后边,是一片久已荒芜的土地,野蒿子齐胸高,大坑里蚊蝇成群,田怀艳带领着一群妇女,清走一车车垃圾,用推土机填平臭水坑。不顾烈日暴晒,拣出了一车车的大石头,填平了土地。他们自建了2亩大棚蔬菜基地,2.5亩果园和140亩粮食生产基地。到秋天,五百人来收割,一派丰收景象。她们自产了玉米、黄瓜、茄子等多种粮菜,又盖起了猪舍和鸡舍,解决了肉蛋供应。
2
福利院建立后,也有人把一些被抛弃的孩子送了来,有的是在垃圾箱里拣的,有的是在马路上拣的,也有的是住在地沟里的流浪儿,“让孩子有个家”的想法在田怀艳心中酝酿许久。
建孤儿院,需要资金,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田怀艳为此而四处奔走。
2002年,田院长在北京认识了北京儿童医院教授蔡灵爱,蔡教授对田怀艳的事业很赞赏,就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路得,通过路得的朋友洪子鸿,又认识了香港十字路会驻广州办事处的中方代表党大伟(美国人),田怀艳得知,这个十字路会主要承担扶贫赈灾工作,她要敲开这个大门。田怀艳与同行付建华顶着酷暑,一次次到广州深圳,与党大伟进行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让他对煤城产生深深的关注。
“到我们那里去看看吧!”田怀艳发出邀请。2002年5月,田怀艳院长硬是把从未听说过七台河的党大伟“搬”到了七台河。
当时35岁的党大伟是个做事执著认真的人,到了爱德华福利院,他索性一住就是一个月。
他被这里的人们深深地感动了。
福利院的护理员,每月才400元工资,但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几乎没有休息日。
党大伟回去后,通过十字路会给了这家福利院以巨大支持,先后发来5个装有各种物品的集装箱及轮椅、大量衣物等。用国际援助装备起来的福利院充满了活力,也让田怀艳看到了成立孤儿院的无限希望。田怀艳和党大伟都在为建立孤儿院而奔走。
听说吉林梅河口市有“养父或养母带孤儿”的经验,田怀艳她们特意到那里学习,她们决定借鉴外地和国外的领养模式,创造一种由养父母抚养孩子的新模式。
2006年,党大伟经过努力,争取了一位澳大利亚朋友的支持,他为孤儿院投入了资金几十万元,盖起三层小楼。孤儿院正式成立,田怀艳出任院长。在前来应聘的几十对养父母中,她们选中了六对有文化、性格好、身体健康的养父母,与30多个孩子组成了6个和谐家庭。
2006年4月的一天,礼堂刚举行过活动,长椅子上发现躺着一个八九岁的脑瘫儿,目光呆板,不会说话,这个连饭都不能嚼咽的男孩被孤儿院接收了,田怀艳给他取名福音生。在养父母家,养母需把食物嚼碎用勺喂到福音生嘴里,他不会走路,养母总得背着他,受到这样悉心的照顾,福音生的智力提高了不少,别人对他讲话,他总是像听明白似的点头,而且总爱对人笑。
2006年年初,有人拣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送到了孤儿院,一称,才2斤4两,包被的小纸条上用铅笔写着出生日期,田院长给她取名腊梅平。这个小女婴没人敢照顾。后来,60岁的周玉凤被田院长她们选中。梅平胃小,用高级奶粉冲的一小瓶奶得分许多次进食,周玉凤一晚上不知起来多少次,一晚上才睡两三个小时。奇迹出现了,腊梅平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体重有了增加,谁来看,都不相信她是那个弱小的“小猫”。
就这样,田怀艳她们的孤儿院救助了30多个被遗弃在死亡线边缘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直生活在这个亲情浓郁的大家庭。
孤儿院深深地吸引了美国人党大伟,他放弃了在广州优越的生活环境,将家迁到了七台河,和爱人郭晓芳(美国人)及女儿一直生活在煤城,党大伟担任了孤儿院的副院长。
3
很早,田怀艳就下决心要办一所能为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解救危难的“济民”医院。经过几年的准备,通过党大伟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2006年7月,七台河市红十字博爱医院正式成立,一幢四层大楼拔地而起。
一天,医院抬进来一个40多岁的聋哑妇女,脸青紫,全身高度浮肿,已奄奄一息,因为没有钱去别的医院,家属就试探着抬到了这里,她丈夫也是残疾人,家庭十分窘迫。 “没钱也要治病,还是救人要紧。”田院长果断地说。这个叫阎玉香的患肺心病的人被及时抢救过来,不仅药费住院床费免费,本人和护理者的三餐也免费,她在这儿一住就是半个月,直到病愈为止。
40岁的矿工李胜玉是个单身汉,他让人搀扶着来到医院时,已是胸膜严重积水,出现呼吸困难,经济拮据的他,艰难地说:“单位一直没开资,看病先赊账行不行?”医生当即给他抽胸中积液,收他住院治疗,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住了两三周,他病情基本稳定出院了。过了半年,单位才发给他微薄的工资,他只能交上住院费的一部分,也只好就此作结,因为他没有能力再交。以后,一犯胸膜炎他就来这里做胸穿,总是先挂账,何时有钱了就交上点成本费。
因为收费低,一些困难户不交或少交钱,医护人员尽管十分忙碌,工资却很少,但人人无怨言,他们常为一些住院矿工及家属捐款捐物。手术医生下了手术台自己去买饭,不接受任何赠予。护士们一有时间,就帮着患者打水打饭,接大小便等。医护人员下夜班后通常只休息半天就来上班。
医院的“美德”传开后,来这里看病的“穷人”越发多起来,但医院不仅富不了,还总是“亏”。
田院长说:“谁让我们是一所专为穷人开的医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