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材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精读课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在学生已有关于秦兵马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取新的知识,并提出想要进一步获取的知识。

2.阅读策略目标。在获取关于秦兵马俑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作为一篇状物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尝试建构本课的阅读策略,为以后阅读类似课文积累经验。

3.情感目标。在阅读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一份不完整的秦兵马俑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从喜来登酒店坐车到那里大约需要50分钟。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许多国家的党政首脑参观过,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千里来参观这个人类奇迹。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来看一看。”

……

2.师:这是一份不完整的秦兵马俑导游词,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想法?你们愿意将它补充完整吗?

设计意图:以一份不完整的导游词作为新课的导入语,意在激趣。它使一篇不是以语言优美、情节生动见长的说明文,照样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你们愿意将它补充完整吗?”这一问题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暗含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 阅读准备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对秦兵马俑已经了解了多少?学生回忆后填写。

预设1:秦兵马俑在西安的临潼。

预设2:西安临潼的兵马俑数量很多。

预设3:这些兵马俑跟真人很相像。

预设4:有的兵马俑没有头,我估计是出土时不小心碰掉的。

2.本节课的学习,你将继续了解有关秦兵马俑的哪些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本节课的学习制定出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填写。

预设1:秦兵马俑是谁塑造出来的?

预设2:秦兵马俑是用什么材料塑造出来的?

预设3:秦兵马俑到底“奇”在哪里?

预设4:秦兵马俑有哪些种类?

预设5:秦兵马俑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世界第奇迹”?

3.同学交流,整理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人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学生重新组成新的学习小组。

设计意图:“阅读准备”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两点考量:一是让学生了解已知,为学习新知寻找一个准确的起点;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学生个人学习目标制定好后,没有立即让学生读书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将有相似问题的学生重新编组。这样做,意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整理并筛选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初读课文,根据问题找答案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与自己的问题相关的段落旁画上记号。

2.检查阅读情况。

①师:哪些问题在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学生交流)

指名读与自己的问题相关的课文内容,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标示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答案。其他学生对该问题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

②师:还有哪些问题在课文中无法找到答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些问题记下来,作为课后延伸阅读的目标之一。

设计意图:由于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就毋庸置疑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会导致所提问题不同,也正由于这样的不同,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动力。

四、 再读课文,建构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1.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学习抓住课文的关键句。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关键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各个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②重点讨论过渡句。

出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思考:从这个过渡句中,你读到什么信息?

生讨论后师小结:第3自然段前写的是“规模宏大”,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意图: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不是说就不要教师的“教”,该教的知识还是要教,而且要教好,教实在。每篇课文都有关键句,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关键句就是过渡句。抓住了这个过渡句,就等于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告诉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首先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句,这是在渗透阅读方法。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学习说明文的一般说明方法。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它是用什么方法告诉我们的?

(生读后交流)

预设:用了好多的数字,总体说俑坑很大。

②出示: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生交流后师小结:这句话中,“19120平方米”、“近8000个”是采用了“列举数字法”的说明方法,拿足球场与俑坑相比较,是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出示: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多个……”

生交流后师小结:这句话中,在三个俑坑中选择最大的一号坑来说,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④学生归纳整理,将三种说明方法写到课文相应的地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能忽略课文的文体特点。说明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因此,这里关于三种说明方法的教学就非常必要。

3.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兵马俑?能说说理由吗?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次阅读。

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说说理由,与同学分享。

预设1:第4~9自然段中描写各个类型兵马俑外形、动作的语句。

预设2:第10自然段中描写兵马俑神态的语句。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往往气氛比较沉闷,这里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好办法。同时,也将学生由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

五、 整理反思

1.师:这次阅读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课文中哪些信息激发了你的兴趣?

2.师:知道这些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1:我想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

预设2:我想说,秦兵马俑真不愧是“世界第奇迹”啊!

3.学完这篇课文,你愿意将本节课开头的那份不完整的导游词补充完整吗?

4.师:在这节课上,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兵马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课后我将上网搜索,直到解决这个问题。

5.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知道关于秦兵马俑的哪些信息?你要如何去寻找这些信息?

预设:我还想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塑造这么多的兵马俑?据说,除了秦兵马俑外,还有汉兵马俑,汉兵马俑是什么样子的?与秦兵马俑有什么不同?我会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找答案。

6.师:以后遇到这类说明文,你将采用哪些阅读策略?

①根据自己事先了解到的知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根据定好的目标,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③再读课文,关注课文的表达特点。

④与同学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

⑤课后就不明白的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最后,安排学生整理反思,意义非常大。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学习方法,掌握一种学习策略,为下一篇课文的学习积累经验;一个知识点的获取,要能激起继续探究的兴趣,不再让学习成为一个个零碎的片段。

课后总结

这篇教学设计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力求摆脱当前语文教学中“教”为上的魔咒,真真正正地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学前知识的整理

新授伊始,在教师的引领下复习旧知是常规动作,但是本教学设计把复习整理旧知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

二、 重视学习目标的制定

多数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考虑的事情,但是本教学设计却把学习目标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完全是为学生的“学”着想的。因为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接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保障了。

三、 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本教学设计虽然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但是并没有回避教师的“教”。该教的还是必须要教的,比如抓关键句、了解说明文的一般说明方法等。

四、 重视学后反思的指导

一般的语文教师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之后,就大功告成了。本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结束后,还增加了一个“整理反思”的环节,使阅读成为学生有意识的学习。一是与课始的整理旧知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二是让本课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起自主学习的经验,让以后每一次的学习不再是零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