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沂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沂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借助RS和ArcGIS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了1987年和2010年两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年的时间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两种用地类型,而且变化数值相当,探讨了引起两种用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另外从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出发,定性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关键词:临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63-03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目前,人类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退化、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短时间内,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类活动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于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2]。

2研究区概况

临沂市位于117°24′~119°11′E,34°22′~36°22'N,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是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区占到总面积的72%,有大小山头6000余座,平原面积仅占28%,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态。境内河流长度10km以上的有300余条,其中沂河、沭河是两条较大的水系。临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63℃,年平均降水量881mm,无霜期较长,降水和热量相对丰富。

目前,临沂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变化都很快,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性投资不断增加,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作了铺垫[3]。

3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主要有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的1987年临沂市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图和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获取的2010年的Landsat5单一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并在临沂市统计年鉴中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

图像是在Excel表格中完成的,所用遥感数据是在ERDAS9.2和ArcGIS9.3平台上处理得到的。TM遥感数据为多光谱数据,最佳波段选取有利于图像增强处理,直接影响到目视解译和研究对象信息的提取,在ERDAS9.2中,首先选取5,4,1波段图像合成[4],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佳波段组合,然后以1987年的矢量图作为底图,将合成图像进行配准,裁剪,得到研究区域的图像,接着进行几何校正,处理完后,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类[5],共分成6类,即: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引起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地表反射率、温室气体含量、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而影响区域气候、土壤、水环境[6]。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显著[5,7,8],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4.1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87~2010年近23年的时间里耕地减少的最多,减少了11251.5 hm2,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最多,增加了11818.81 hm2,其增加以大量占用耕地为主。城乡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有三:一是人口迅猛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发展。临沂市人口由1987年的859.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072.59万人,近20年时间增加了213.26万人(图1);改革开放之后,临沂市城市化加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临沂市城市化率达到48.8%。二是空心村的形成,村庄内部老宅基地空闲,村庄向发展占用大量耕地[9]。三是城镇工业区范围的扩展以及交通道路用地的增加,截止到2010年,临沂市形成了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格局,拥有亚洲最大的汽车站,鲁南最大的航空港。

4.2耕地变化

临沂市耕地面积由1987年的64.02%下降到2010年的63.37%(表1),以平均489.2hm2/年的速度在减少。据高华中研究,1978~1985年间耕地处于平缓减少期,198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2个耕地流失高峰年,1986~2000年为耕地平缓减少期[10],图2验证了这个规律,由图2还可以看出,2002年耕地面积略有增加,此后耕地仍然缓慢减少,但流失速率相对1978~2000年间要大,其中2005年又是一个小的耕地流失高峰年。虽然临沂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口众多,耕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表11987~2010年临沂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年份指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1987年面积/hm21103763.5136237.7256025.055965.0166406.25595.5百分比/%64.027.9014.853.259.650.322010年面积/hm21092512.0136957.2255496.355206.7178225.05595.5百分比/%63.377.9414.823.2010.340.32面积变化/hm2-11251.5719.5-528.7-758.411818.810.0

改革开放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缓慢递减(图2)。究其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加,图3显示改革开放之后,家庭总户数也在不断增加,势必需要大量住房,对于农村而言就是占用大量耕地。二是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临沂市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工业生产增速居山东省前列,乡镇中小企业发展,大型工程建设等占地明显。

5环境影响

5.1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高速城市化的阶段[11],而临沂市城市化率50%左右,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期间。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2]。另外,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引起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引起周围环境的随之变化。

原有耕地被城乡建设用地占据,首先表现为土地表面硬化,改变地表反射率,进而影响大气温度,导致“热岛效应”的出现,同时减少雨水下渗量,减缓水循环,暴雨时使地表短时间内大量积水,造成洪水灾害;其次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污水排放,影响空气质量,造成水土污染,土地退化;除此之外,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使土地的自然属性消退,一些野生动植物失去合适的生存环境,逐渐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5.2耕地减少及其环境问题

人口急剧增加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多,所需粮食势必增加,要想满足供粮需求,必然要提高粮食单产,而对于农民来说,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的常识,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施肥量、喷洒农药量、加盖地膜,从1998-2010年间,粮食单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又增加的变化趋势,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大,农药使用量处于缓慢递增的趋势,化肥使用量先增加,2009和2010年两年略有下降(图4)。

目前,农村使用地膜覆盖,都不会回收,而是直接在耕地时翻埋在地下,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有机肥比例很小,而且施肥方式以浅埋和随灌溉撒于地面为主,氮磷比例失调会限制氮肥的有效利用,施肥方式不当会限制肥料利用率,表施和浅施氮肥,容易造成氮素的挥发[13],进一步引起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肥料对于旱地而言流失进入地下水,直接造成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田而言,易滞留于土壤,随水分的蒸发,致使土壤盐渍化;喷洒的农药以挥发为主,小部分落于土壤当中,亦会影响空气和土壤质量。临沂市隶属沂蒙山区,坡耕地占很大一部分,土壤表层疏松,加之强烈的人为干扰,使土壤侵蚀变得相当严重,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强度面积达50%[14]。

6结语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准确度有一定的保障,通过对1987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在近23年的时间里,临沂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是变化最大的两种用地类型,而且两种用地类型的变化面积相当,总体上来说人为对土地的干扰程度加强,究其原因,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环境问题也越发显著,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田非点源污染、土壤退化等。

当前,政府要加强干预指导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晶晶,张玮,高伟明.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211~216.

[2] 葛京凤,黄志英,梁彦庆,等.河北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62~65.

[3] 张明亮.近10年临沂市LUCC及驱动力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251~255.

[4] 常胜.TM遥感影像彩色合成最佳波段组合研究-以恩施市土地利用遥感图制作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30~233.

[5] 高崇辉,张珺,代俊峰.基于RS和GIS的武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3):31~32.

[6] 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进展,1999,7(6):66~75.

[7]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1):93~104.

[8] 张金兰,欧阳婷萍,朱照宇,等.1990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C]//.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7.

[9] 陈百明.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0] 高华中.临沂市耕地数量变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1):92~95.

[11] 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726~730,736.

[12] 陈杰,陈晶中,檀满枝.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70~74.

[13] 张兴昌,卢宗凡.陕北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原因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1996,3(2):2~6.

[14] 刘前进,于兴修.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垂直景观格局-以沂蒙山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8):147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