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祭祖传统对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祭祖传统对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祭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信仰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祭祖具有巨大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是团结家族和民族的重要纽带,是维护宗亲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

关键词:祭祖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4006304

祭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十分盛行的信仰活动,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片“祭祖热”。不可否认,祭祖有其迷信消极的一面,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它进行客观地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它同样具有独特的积极功能,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一、祭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信仰传统之一

祭祖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对祖先表达崇拜和敬意的仪式,是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千百年来,祭祖已内化为华夏子孙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感情寄托,国人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祭祖信仰传统。《礼记•郊特性》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传统的中国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又受之父母,以至先祖。因为祖先是曾经存在的实体并与自己有着血亲关系,所以祖先相对于其他信仰对象而言,在人们心里更加可信可靠,祖先在中华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祭祖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涵盖面广、普及性强、信仰程度高的独特习俗。中国人的祭祖观念和祭祖行为几乎无处不在,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家族中的大事、喜事、丧事、授官、冠礼、婚礼也都要祭祖。具体的祭祖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丧葬祭、墓地祭、祠堂祭、牌位祭等等。朱熹《家礼》中讲到:“君子好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是说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要先建祠堂,便于祭祖。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祖已不单在某一家族宗亲中举行,祭拜的对象也由与祭祀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先祖,扩展至同一民族非血缘关系的先祖,即实现“共祖”现象。“共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祭祖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炎帝祭、轩辕黄帝祭、伏羲祭、女娲祭、祭等大型全民祭祖活动就是中华儿女“共祖”现象的产物。分析来看,这些民族性的大型祭祖活动主要包括对民族人文始祖的崇拜、对民族精神的追寻和对民族发祥地的参拜等内容。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海内外华裔宗亲回到祖地参加这些祭祖活动,慰藉敬祖怀乡的情感需求。

二、祭祖承载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

对祭祖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就会发现祭祖传统经过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期积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

1、寻根溯源的祖根情结。“水有源,木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问询自己从哪里来,寻找自己的生命根源所在是人的一种本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祖先是自己血脉生命根源所在,普遍重视通过找寻祖先祖地、祭拜祖先来完成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心理愿望。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祭祖不仅能慰藉人们寻根认祖的心理需求,祭祖仪式还是确定家族成员宗亲身份、完成认祖夙愿的标志性仪式。新婚者、新生子或新过继的子孙只有通过各类祭祖仪式,经过祖先的见证,才算真正完成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定。远在异地的宗族成员更注重通过祭祖仪式认祖归宗,找寻自己血脉根源和精神归属,慰藉自己远走他乡的漂落感。如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系列活动,“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祖辈相传的民谣传唱南北、妇幼皆知。世界谭氏宗亲的乡亲为了找寻祖地祖先,辗转祖国大地,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先后耗时多年才明确山东章丘龙山乃是其祖先所在地。这样一个繁复、艰难的寻根历程更佐证了华夏子孙浓厚的祖根情结。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祖根意识虽然只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情感需求,但它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自发性、恒久性优势,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元素。

2、敬祖感恩的孝悌思想。中华传统十分强调“孝亲敬祖”的重要性。《吕氏春秋•孝行》讲:“百善孝为先”。《礼祀•祭统》记载:“礼有五结,莫重于祭”、“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祭祖,要用丰盛的祭品和隆重的祭拜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孝敬之情。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1】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孝道”不仅表现为缅怀死去的先祖,也表现为对祖地的眷恋,远居在外的子孙如若不能现场参加祭祖,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心念祖先的心理具化为对祖地的眷恋之情,海外侨胞、华裔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便是例证。

3、祈福禳灾的价值追求。除了缅怀先人故土,祭祖还有其现实的目的,即祈求祖先神灵福佑子孙。中国民众深信祖灵有神通,子孙若要求得祖先的庇护就必须隆重地祭祀祖先的灵魂,否则就会受到报应。“每一天,对已去世的人奉上最虔诚的祭品,祈求神鬼保佑,因为那些无知的平民相信他们的祖先仍然生存在某个国度里,他们会带来好运或恶运。”【2】人们通过祭祖,向祖先祈福降灾、祛病求财、求升官等等,这也是祭祖文化在华族当中久盛不衰的现实原因。家族式的小范围祭祖期盼的是家族的兴旺发达,可以促进族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而全民族的祭祖则承载了希冀民族兴盛富强的意蕴,可以体现民族大同、振奋民族精神。

4、团结宗亲的家国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重宗族重血亲的民族。祭祖时,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家族,同一支血脉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团聚在一起,表达对同一祖先的深切缅怀。这是家族、宗族和民族难得的团圆时刻,具有浓郁的“一家人”氛围。通过祭祖,血浓于水的亲情得以抒发,宗亲关系得以强化,宗亲力量得以凝聚。曾有英国学者研究说,只要前溯500年,任何两个英国人都能找到共同的祖先,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吴伟贤教授研究说,若把这个估计应用于中国的今天,我们中间的任何两个人,能在1000年前的宋朝年间找到共同的祖先。由此看来,我们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并不是夸张,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3】如今,“炎黄二帝”已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受到中华儿女的崇拜和祭奠,中华儿女一家亲的观念得到有效的强化。

祭祖还有处理家族事务的功能,许多家族事务,如商讨家族重大事宜、调和家族内部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施行家法进行族内奖惩等也经常放在祭祖时集中处理。这使得祭祖活动在族人心目中具有了“家”的依靠感。有的大型祭祖活动还安排庆典、聚餐、考察、论坛、联欢等集体活动,给族人进一步密切交往的空间,使“家”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祭祖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能使整个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其蕴含的团结宗亲的家国观念已经成为一种维持宗亲秩序、增进民族团结的伦理手段,对于凝聚宗亲、增强族众的家国观念具有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祭祖独特的文化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祭祖是一种信仰文化行为。马林诺斯基(B.Mmalinowski)认为,任何一个具有文化的事物都必然表现出其功能。【4】以这个理论来考察祭祖文化行为,祭祖具有明显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1、教化功能

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说明祭祖对子孙后代具有独特而巨大的教化功能。利用祭祖的教化功能对族众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和宗族秩序稳定。首先,祭祖是一种源于血缘亲情的自觉自愿的信仰行为,利于对族众进行心灵教化。族众对待祭祖,具有自觉自愿接受的心理特点,而且以祭祖仪式为载体教化族众也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优势,这便使得族众更乐于接受祭祖所传达出的团结、爱家、爱国的民族观念。

其次,祭祖是一种在宗亲间进行的集体性的信仰活动,有利于形成并加强族众的社会集体认同。“认同必须以共识的达成为前提,一个整合得较好的集团与组织,其成员之间就会形成高度的认同与共识,并因此而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与强固的内聚力。”【5】集体认同的形成是一种有条件的公共行为,必须具备文化符号、凝聚力和亲和力、公开三个因素。就祭祖来讲,集体认同的文化符号是敬神祭祖活动,它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表现在对祖先共同的追念、崇拜、诉求以及祭祖所蕴含的团结宗亲的纽带力量,同时祭祖是在祠堂、墓地、标志性场所等公共空间举行,当然是公开的。所以,以祭祖为载体完全可以促成族众的集体认同。

2、凝聚功能

首先,祭祖活动把以血缘宗亲关系为纽带的庞大家族族群凝聚在一起,使族众间团结、互助、关爱、提携的亲情关系得以巩固。几乎所有的大型祭祖活动都盛况空前、子孙云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方位甚至不同国籍的华族后裔共同祭拜祖先,他们思想不同、言语不通、服饰各异,生活习惯已演变得大相径庭,但是在“同源同祖同宗”面前,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大家结成了“一家人”,此中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祭祖已成为密切全体中华儿女的天然精神桥梁与纽带。

其次,人们对神灵具有天然的畏惧心理,祭祖活动具有浓郁的神灵在场感,使其散发出一种严肃神秘的气场。《论语•八佾》也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祖先崇拜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先执以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观念是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6】加之,祭祖仪式对祭祖的名目、程序、时间、场所、环境、主持者的身份、参加者的身份、祭器、祭辞、摆设、服饰及相关的礼仪细节均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这些更加重了人们的神灵在场感。祭者只要走进祭祖场所,就会融入祭祖仪式之中,自己的情感会无意识地随着整个祭场的气氛而行,心绪会自然地变得严肃而庄重。原始的鬼神意识使得人们面对神灵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敬畏和遵从的心理,对于祭祖仪式上传达出的种种理念,会毫不犹豫的接受并执行。“对祖灵的信仰以及对祖灵的祭祀,构成一种宗教作用场,人们在此氛围中受到观念的熏陶和强化。”【7】因此,祭祖的神灵在场感和神秘性气场具有潜在而巨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对族众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控制功能和高效的凝聚功能。

3、传承功能

首先,祭祖活动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展示了中华民族多样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如:行业祭祖可以使得中华文明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祭祖系列文化活动包含着绘画、音乐、饮食、文学、舞蹈、服饰、礼仪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风俗对世界的集中展示,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其次,祭祖周期性重复举办的特点,利于强化族众间的凝聚力。一年中,各种名目的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同一名目的祭祖活动又往往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这使祭祖成为广大族众不断重复的文化行为。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与往年相同或大体相似的祭祖行为,接受相同文化的熏陶。由此,祭祖所蕴含的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等因子便在这种规律性的循环反复中得以强化、积淀下来,内化成族众的潜意识理念。周期性重复的祭祖仪式具有独特的社会记忆功能,可以不断引导、强化族众的凝聚意识。

再次,祭祖具有代际间无限传承的特点,利于宗族凝聚力的持续递增。祭祖是用一种仪式追念先人,流于形式却驻于心底。通过祭祖,人们把对祖先的感恩敬仰情感一代代传承下来,也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发展而传承下去。随着祭祖文化的继续发展,传递在代际间的民族精神、骨肉亲情也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宗族凝聚力得以递增发展,这种代际间无限传承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祭祖的文化传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欣然乐从,利用祭祖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使民族凝聚力得以强化是行之有效的。

四、以祭祖传统为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1、搭建祭祖文化平台,发挥其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历史上,祭祖曾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如: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可视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8]祭祖蕴含着对祖先的认同,实际上是对祖先所代表文化的认同,以祭祖文化为载体,发挥其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大有可为。世界瞩目的“连战陕西黄帝陵祭祖”、“宋楚瑜赴大陆黄帝陵祭祖”就是例证。我们要开拓渠道,广泛搭建长期有效的祭祖文化活动平台,大面积地促成民族的文化认同,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实现祖国统一。

2、加强“祖根”文化研究,满足华族祭祖需要。从文化学角度讲,所谓“寻根”主要是人类对其祖先、族群、祖国、语言、宗教等文化结构所产生的一种眷恋、追寻、崇拜的深厚感情。当前,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中的“祖根”文化研究,对华族各个姓氏祖先进行科学而详细的研究梳理。一方面迎合中华儿女眷恋祖先祖地的心理需求,在全球华人当中营造敬仰、眷恋、追寻祖先祖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供权威可信的祖根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全球华人确切的找寻自己的祖先、祖地,让全球华人有“根”可寻,尤其是港澳台海外同胞“不断根、不忘本”,从而使祭祖活动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作用。

3、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延伸祭祖文化的影响力。各级政府部门对待祭祖活动应采取尊重、保护和适度支持的态度。要注重在举办祭祖仪式的基础上,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重视由祭祖衍生出的宴会、典礼、论坛、考察等活动,赋予这些活动以时代精神,使其为提升民族凝聚力服务。注重开发以史志、村志、姓氏起源、家族发展等历史资料为内容的书籍、影像资料,延伸祭祖活动的影响;以寻根祭祖为主题,开发一系列文化寻根活动,吸引青少年一代参与其中,推动祭祖文化的代际传承;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祭祖活动舆论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全世界华裔当中营造认祖归宗、心系祖国的氛围。通过对祭祖文化进行多层次开发延伸其影响力,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发挥其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升华民族情感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罗义俊.寻根祭祖――中华文化凝聚力所在[J].探索与争鸣,1990(10)

[2] [美]维尔•杜兰.世界文明之四:中国远东[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

[3] 吴伟贤.你我都是孔子的后人?[J].川流,1998(3).

[4] [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3.

[6]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38.

[7]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40.

[8] 岱峻.国共两党两次共祭黄帝陵:民族危亡之际两党和解[EB/OL].(201046)news.省略/article.php?articleid=24930

[9] 王静.祠堂中的宗亲神主[M].重庆出版社,2008.

[10] 刘江翔,林坤.中国祭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代性[J].龙岩学院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