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日:浴IT火而重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日:浴IT火而重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各大百货商场以及电器城中,已经再难寻觅上个世纪8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福日彩电”的声影,而在中关村海龙大厦这样的IT产品电子城中,则逐渐有“福日”品牌的移动PC和笔记本电脑浮现。

这是同样的“福日”吗?

简单的是与否都不准确,总之,这个曾经凭“福日彩电,日立技术”而在国内风光无限的“福日”,已经别离彩电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IT厂商的阵列。

很多人依然对上个世纪80年代彩电凭票供应的情形留有记忆。正是在那个时代,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合资厂商,福日凭借日立公司的技术迅速成长为全国性的著名品牌。当时国产彩电企业大多数还出于蹒跚起步的阶段,彩电还是人们的三大件“家庭梦想”之一,洋货当时很受欢迎,因此,福日曾一度在国内市场受到消费者追捧,还曾经被誉为彩电行业的技术先驱,名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第六名――曾先后创造了18项中国彩电技术的“第一”;福日是我国第一台单片机芯彩电、第一代数字化高清晰彩电、16:9宽屏幕彩电的发源地,也是国内第一家具有超大屏幕背投影彩电设计生产能力的企业。

市场无常,就在20世纪90年代,国产彩电企业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福日彩电”的声音却逐渐消沉了下去。尤其是在前几年彩电业“惨烈”的竞争形势之下,福日很快退居行业第二、第三梯队的位置。年产能只有100万台的福日彩电,与年产能1000万台的业界老大长虹、康佳等自然无法处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就是与同处于第二梯队而且同处福建一省的厦华相比,福日也略输一筹。

福日之所以节节败退,据知情人透露,其原因主要在于福日彩电一直过于注重国外市场,当国外市场发生变化时,国内市场已经崛起大批有实力的彩电厂商,使得其错失在国内市场发展的良机。另外,在产品开发的速度上,福日的动作显然也比较迟缓。

据福日老员工介绍,福日在彩电行业逐渐掉队并非管理和市场策略的原因,根子出在合作方和股权结构上。1981年来,日立株式会社一直是福日非常密切的战略伙伴,福日产品重心一直放在国外市场就是受此影响。但由于福日公司长期以来中方居控股地位,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日方合作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生产也无法上规模,缺乏长期战略。

1999年,福日终于上市,但上市并没有给福日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合作伙伴日立曾多次表示,如果不能改变中方控股的局面,不能实现股权多元化,他们就不会投入资金、技术与项目。而与此同时,福日的彩电业务继续滑坡。曾经辉煌的彩电巨子终于走到了生死关头。

变革,已是在所难免。

干脆全身而退

其实诸如海尔、康佳以及TCL等业内巨头,虽然在彩电领域依然保有优势,也并不乏变革的举措,海尔、康佳、TCL在手机领域的长袖挥舞,以及海尔、TCL对IT产业的钟情不改,都基于其深刻的战略动因:彩电毕竟难以支撑其持久高速的扩张。不过对这些厂商而言,彩电依然是其主导产品,依然是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而彩电之于福日,多少类似鸡肋,当走到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关头,确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福日果然弃之而去――从彩电行业全身而退。

1999年5月,福日股份上市,当年9月就与福建华融电子集团签订协议,注资1500万元到福建华融电子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按软件、硬件、网络三大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这是福日股份淡出彩电业、向IT业进军的第一步。

2000年9月,福日股份正式成立IT事业部,标志着福日股份全面进军IT产业。

2000年底,福日股份又接连公告,宣布董事会通过一系列资产运作方案,置出该公司所持有的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50%股权,置入该公司控股股东福建福日集团公司持有的中华映管(福州)有限公司5%股权,收购福建优泰电子有限公司50%股权,接着又公告变更对多媒体彩电技改项目3923万元和数字化彩电技改项目3907万元的募集资金投入。上市两年多来,福日股份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与产业投资,注资1500万元进入福建华融电子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通过收购福光公司50%的股权,进入光学器件产业,通过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组建福建福日激光技术公司,进入激光应用产业。

至此,福日股份从电视机制造业全身而退,扔掉包袱,走向了IT战场。

“应该承认,福日彩电面对无序市场的冲击,市场份额萎缩了不少,在彩电市场这块你死我活的是非之地,基本上没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IT事业部总经理周传建这样解释当初退出彩电行业的考虑。周认为,彩电业的技术趋于同质化,并且从技术层面上说难以有较大的提升;从市场来看,彩电市场的成长性已明显放缓,市场的成熟使身在其中者都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可能有所收获。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福日如继续留在彩电业,前景难测。

而福日至今都为1999年能够挤上“上市”的末班车而庆幸――上市为福日的转型提供了资金、股权结构甚至是最好的时机以及舆论的支持。福日一位部门经理的说法是,如果不是上市,福日根本就转不动,现在还在彩电的泥潭里耗着。

总之,福日卖掉了彩电业务,换来的是IT业务领域。“福日股份成立之初,即着手对企业的发展思路进行全新规划。”福日股份董事长李运武透露当时的战略思路:福日提出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淡出彩电业,全力向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计算机及网络终端产品成为福日股份新的主营业务。

从笔记本突破

2000年11月14日,福日股份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五次临时会议,一致通过了福日投资笔记本电脑项目的议案,该项目首期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

至此,福日转型的具体战术开始明确下来:从笔记本电脑市场进行“中央突破”,从而在移动计算领域确定自己的产业地位。

但这项决定曾让外界评论为匪夷所思之举。国内家电企业进军IT,基本上也就是在台式机、显示器等领域“探路”,因为相比台式机,做笔记本电脑市场要难很多:笔记本电脑产品在技术方面比台式机的要求要高得多;其渠道与家电甚至台式机的渠道也有很多不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启动程序比台式机或其他配件门槛也高得多;再一个方面,笔记本电脑市场已存在了十多年,其主要厂商都是诸如IBM、惠普、联想、方正这样的国内外大厂,份额和局面已经相对稳定。总之,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一点基础也没有的福日如何参与竞争?

而福日的领导层和股东们的深入研究,为这个大胆的计划终于开了绿灯,而且是一致通过。

首先,技术不是大问题。福日通过此前在IT领域的资本运作,在IT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积累。而且福日还拥有较强的产品生产能力,这是国内部分老牌笔记本电脑厂商都不具有的优势。

投入也不是问题。公司上市后掌握了较多的资本,启动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和市场运作完全负担得起,而且滚动投入、滚动受益的投资方式对与日立合作了十几年的福日来说也可谓驾轻就熟;而在渠道资源方面,福日原先在国内有一些家电的渠道资源可作为物流依托,另外通过在启动期内大力发展渠道体系,也并非无可为之处。

因为重要的是,福日的高管层认为笔记本电脑的市场潜力“实在无穷”:一方面,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市场区域的PC销量超过600万台时,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增长会超过40%。相比而言,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去年销量才40多万台,远没有占到应有的比例,这其实意味着极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另一方面,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内地以外的厂商手中,相对稳定的品牌市场份额格局还没有最终形成,这对福日这样的后来者来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旦拿下,企业就能在IT业内得到更长远、更多的发展机会。再者,相对于PC而言,笔记本电脑占有资金相对较大,进入的门槛较高,相比台式机的群雄混战,市场秩序比较稳定。最重要的是,2000年前后,大部分笔记本电脑厂商还都将主流用户群定位在行业客户和部分商业客户,其需求总数是每年几十万台,而福日确定的切入点则是将目标用户群定位为广大台式机市场用户。这个群体的现实用户数量是千万量级。“要向台式机要市场,这里的关键是,既要有技术实力,又需要有前瞻的视野和背后的强大资本,才能做出这个决定并且启动这个方向。而这一切条件福日都已经具备,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周传建如此回忆当时的决策背景。

新手上路

虽然笔记本电脑市场潜力还很大,但竞争已十分激烈,市场门槛已经相当高。一方面是洋品牌从上压下,另一方面台湾品牌和联想、方正等内地品牌也不可小觑。福日这样的新进入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001年初,福日推出了N220、N440、N320等几款性价比较高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但是,作为“身份象征”的笔记本电脑,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福日的市场推广进展不顺。新生者福日需要的是“一鸣惊人”。于是,在精心筹划之后,福日于2001年11月20日在北京正式了业内第一款移动PC――福日东升N610。这款5999元价位推出的移动计算终端,果然引起市场不小震动,“上市后一直供不应求”,周传建说。之后,福日N620系列的推出,同方、精英、方正等厂商在移动PC领域的陆续跟进,“福日东升”品牌虽是新进入者,但在国内移动计算产品供应商中,目前已占据一席之地。

品牌的提升也促进了福日的渠道拓展。在渠道方面,福日确定了“品牌拉动型的渠道建设”思路。作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新来者,此前又无IT渠道基础,在构建渠道的过程中,困难很大。在市场开拓遭遇困难的时候,福日精心包装“移动PC”概念,此后,移动PC在业界大行其道,福日东升的品牌知名度迅速崛起,在这种有力的品牌拉动下,新的渠道商纷纷主动要求加入。其中核心区域分销商从2001年8月的15家,扩展至2002年4月份的近50家,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大区域市场。回顾其间过程,福日电子股份IT事业部副总经理兼营销中心总监陈

认为福日的特点在于:“渠道开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可以硬碰硬地正面去开拓渠道,而是要采用一种迂回策略,先把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然后,再利用这种品牌知名度,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渠道建设。”

彻底做IT “与其他家电企业做IT不同,福日是在踏踏实实做一个产业,而不是炒作概念。”周传建认为福日的转型与大多数家电企业有着很大区别,“不少家电企业的转型其实是另起一摊做IT,主要利润还是来自家电产品。而福日则是按照IT业的游戏规则,重新建立产品线、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真正做笔记本电脑,做IT。”

因此,新成立的IT事业部所招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其他IT公司招募。周传建本人2000年8月进入福日之前,就在实达电脑负责产品研发和品质管理。还有一小批来自原来的公司。一位从前跑彩电销售、现在正在学习渠道管理的员工回顾说:“当时从上到下,都知道我们是从此彻底做IT了,我们这些原来没经验的,只能一律从头学起。”

正因为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福日在2001年还决定跨过福州鼓山,在距离市区20公里之外的福州马尾开发区,背山面水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

对此,周传建的解释是:“我们产品是要靠性价比来领先的,OEM方式给成本和品牌带来的压力都很大,最终还是要发挥我们在技术制造方面的优势。”因此,福日没有走IT产业新进入者惯常采用的OEM路线,而是很快在马尾工业园建立了一个面积达2961平方米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拥有年产能可达10万台的自动化流水线。这在联想、方正等厂商都还在走OEM路线的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确是个不小的手笔。而福日的计划还在于,在开发自有知识产权产品满足市场的基础上,将为其他厂商提供OEM,进行EMS(专业电子制造服务)服务。

福日的整个转型,目前为止是否成功,还无法下结论。“截至今年8月份,移动PC总出货量超过1万台了。”周传建透露。坦率地讲,这个销售额在笔记本电脑厂商中还非常小,根本不足以让福日成为一线厂商,“不过,能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引起这么多关注,树立自己移动计算厂商的品牌,我们已经比较满意了”。

但周传健面临的挑战或许比2年前更大。一方面,在福日赖以造势的移动PC领域,业界已经有人发出“移动PC已死”的论调,业内也流传由于移动PC对Intel的产品战略并无吻合,从而对之并不积极支持的说法;另一方面,福日原本确定的将目标用户群定位于台式机用户的市场战略,事实上在近一两年中,联想、方正乃至IBM这样的大厂商,在此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纷纷推出了价位很低的产品,福日作为新品牌,与这些老厂商比起来,并没有占据很特别的优势。这些问题在等待周传健拿出新的答案。

就在前不久的9月9日,福日在北京了其“福日GWNI”无线宽带解决方案,从而使福日所确定的移动计算战略,又前进了一步。周传健说这是又一系列性价比很突出的产品和方案,“比国外厂商价格低很多,相信会令人兴奋。”虽然活得并不轻松,周传健本人却对福日的转型前途抱有充分的信心。

资本的力量

当放宽视野、进入更深思考的时候,福日的转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资本的力量。

IT市场的超速扩张使巨量资本成为竞争舞台上的主角。具体到笔记本市场,随着低价笔记本电脑产品的成熟,其市场容量将迅速扩大,而产品同质化和持续和及高强度的竞争导致品牌因素的降低。在品牌因素逐步降低的市场上,资本的力量将会得到极大体现。

一方面,技术的开放和同质化降低了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同时也使价格、渠道、服务、市场推广竞争激烈,持续的高强度投入需要高强度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笔记本电脑市场迅速放量时,产业规模扩张、零部件和OEM产品采购需要强有力的流动资金支持,小资本运营将带来谈判、成本、运营效率多方面的问题,众多小资本厂商将最终出局。

以笔记本电脑产业为代表的移动技术领域成为目前IT产业中最热门的产业,而在新一轮的国内产业投资热中,大资本已密切关注笔记本电脑产业,投入只是时间问题。而福日就是一个例证――挟其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大举介入笔记本市场,所凭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运作策略、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其背后资本的力量。福日的几大特点――国内独家的10万台笔记本生产线、短时间内初具规模的渠道体系、高性价比产品的研发和量产,如果没有高强度、专注的资本投入,根本难以想象。

周传建说:“福日的方向是资本主导型的专业移动计算方案、产品与服务供应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日的IT之路能走多远,还要看其资本游戏所能发挥的能量。对此,业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