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视具象: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利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视具象: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利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英美概况是一门具有高文化标识的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信息含量较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期待值又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影视具象,作为一种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有很大的解读空间,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着很好的契合度,因而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本文将以《吸血鬼猎人林肯》为例,详细讲解影视具象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及方法,旨在帮助更多的研究者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合理的使用具象符号。

关键词:英美概况;影视具象;符号;文化;解读

一、引言:

英美概况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开设,为广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接触、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平台。这门课程包含了较强的文化讯息和较大的信息含量,不仅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教师方面来说,其面临的具体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期待值较高。英美概况课程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标识,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期待接触不同的人文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因而在进行选择时都有预设性期待和不同的侧重点。实际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日程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很多课程中的普及性知识,例如一些历史史实、地理概况、风俗节日、政治经济体制等,学生早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他们更期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未知,引导他们去探索不同领域及文化。如果老师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一些普及性知识点上,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作为多元化人文课堂的参与者,除了对文化的认知不同,对课程的内容需求不同,学生还期待不同的授课方式。相对于单渠道式的照本宣科,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双向的互动,并期望教师不仅讲授知识,更能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其潜能。

(二)知识体系的庞杂性。英美概况的课程内容囊括了英语国家的自然地理概貌、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体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通常被称为是“大杂烩”式的课程。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必须有较强的融汇和统化能力,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线把哪些珠子串起来;要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梳理,呈现清晰的脉络,然后将不同的脉络统筹在一个整体框架之下,达到“杂而不乱”。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最大程度的接触不同的信息,然后逐渐内化,通过更深层次理解,对不同文化进行解读。

(三)可切入点的多元性。这门课程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独立的,都会和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造成牵一发而动千军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知识切入点的选择上进行认真和细致的审思。如何从繁杂的信息点中选择合适并具有引申性的切入点则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同时,如何运用有效的切入点,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是教师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能仅止步于知识点的给出,而是要从切入点入手,将不同的信息有阶段的逐步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并最终培养学生具备解读不同文化的能力。

由此可见,承担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师在面临以上三个挑战时,必须首先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将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堂外去。根据近五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影视具象,作为典型的视觉符号和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不仅提高了课程的可操作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称得上是教师手中的一门利器

二、影视具象符号在教学中引入的可行性:

把影视作为一种表达感情、传播思想的语言工具,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电视和电影已经成为现在这个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介,影视语言已经承担了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许多人都能够从影视作品中得到感情和思想上的满足(张辉,2004:56)。同时,影视作品因抛去了语言文字的传达屏障,借助第一信号系统的传达方式,将艺术景象直接诉求于人的视听感官,凭借强大的“直觉性感化力且”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原生态的虚拟而通真的景象之中,能给予人们提供全真化的生存图象,在直观中规避了语言文字上的心理障碍,最大视效地满足了人们的求真感(刘鸣,2006:63)。作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方式,影视作品通过人物的生动展示,具体故事情节的发展,语言及背景音乐的感染,使观众在视听上获得享受的同时身临其境,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可,这些特点都为影视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

就具象而言,它是再现人类经验和反映人类世界的可视性形象与造型(夏日光,2004:47)。而影视作品的具象,作为承载文化的具体符号,往往是创造者们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抽象事物的多次接触、融合自身的感受和文化解读,然后根据他们的思维加工,综合了无数单一表象后,塑造并呈现出的具体形象。因而,影视具象往往是动感、立体的,是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不同内容的一种符号。与语言具象符号相比,影视具象所具有的高可视性,在教学中运用,更容易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可;同时,影视具象本身在被加工和打磨的过程中,又被创造者和承载者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和文化色彩,往往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兴趣。影视具象的特性为学生认可、接受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奠定了内在的心理基础,使其被引入课堂成为可能。

就外部条件而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使用为将影视具象引入到英美概况教学中奠定了硬件基础。而互联网、高速搜索引擎和强大的网络能源都为影视材料的获得和选取提供了开放性渠道。当内在、外在条件达成统一时,影视具象在课程中引入的可行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影视具象?在使用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本文将以《吸血鬼猎人林肯》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三、影视具象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影视具象在英美概况课堂上的引入,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分阶段的方式。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立,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也便于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具象符号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实现教学内容被最大化的吸收和消化。

(一)影视具象的选择。在此阶段,教师应当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分门别类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并找出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结点。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从大量的英文影片中,结合教学内容初次筛选影片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知识间的结点作为衡量标准和切入点进行二次筛选,最终确认具体要使用的影视具象。

1. 教学内容梳理及影视资料初次筛选:

当课程内容涉及到美国历史之南北战争时,大多数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因为这个部分的内容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在此情况下,适当的运用影视资料来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调整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时可以发现,延伸内容会涉及到美国的政体、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宗教等。如果进行追溯,这段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工业革命时期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美国南北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热衷的题材之一,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可供选择的影片多达上百部。在如此多的影片中,选择适当的影视具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浩淼之中总有它的引领人物。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能代表美国南北战争的人物,“林肯”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民族意义、社会价值,无疑使此类影视题材成为最好的选择。

2. 切入点的选择及影视具象的确定:

一直以来,林肯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作为文化、历史符号的“林肯”,浓缩了代表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勇气、意志和信念等一系列的元素。而“林肯”作为热门的影视具象,也一直受到众多电影公司和导演的青睐。早在1940年前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和雷电华公司就不约而同地以林肯为题材,拍摄了《少年林肯》(1939)和《林肯在伊利诺斯州》(1940)。而前者更是因为促成了大导演约翰·福特和“万人迷”亨利·方达的首次合作,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直到今天仍然被影迷们津津乐道(李松睿,2013:58)。时至今日,“林肯热”依然可以让整个电影业为之激动。2012年是另一个“林肯”热浪,好莱坞以“林肯”之名连续拍摄了《林肯大战僵尸》、《吸血鬼猎人:林肯》。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不甘落后,执导了历史巨片《林肯传》,并成为2013年争夺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热门影片。那么,在如此多的“林肯”中,哪一个可以在课堂上成为教师的“法宝”,同时也能受到学生的青睐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标准来进行具体具象的选择:

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具象。具象是承载了不同内容的符号,应当有很强的代表性。一个具象符号可能代表的是一个社会阶层或一种社会现象。韩少功曾指出,具象就是事象与物象,不仅是符号之象,更多的时候就是生存之“象”,现象之“象”(伍芙蓉,2009:12)。由此可见,具象所蕴含的内容往往是大于表象符号的,是多义性的集合。因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象符号,才能在随后的解读中有清晰的方向性和可挖掘的空间。

第二,选择有新意的具象。在进行具象选择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具象符号,要考虑哪类具象更能引起年轻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和年轻学生的社团文化接轨。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发现,往往教学中“出其不意”的选择更容易让学生兴奋,对他们所未知的领域,他们反而更愿意主动去投入和尝试。

第三,选择解读性强的具象。 影像是一种承载信息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它具有画面直观性,另一方面,影像符码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影像表达的主观性,即影像表意的多义性(谭晓庆,2013:81)。作为影像符码的具象在与不同意符的构成元素结合后,则会传达出更为复杂的意指。对具象的解读,则是对文化的解读,这也是英美概况教学的一个目的。授课中引入影视具象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借助具象符号,更便于学生通过对不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对具象内容进行解释和剖析。因而,在进行具象选择时,要考虑到具象所承载的内容是否有较强的可解读性,是否和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吻合。这样,影视具象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仅就2012年热映的三部“林肯”片中,《吸血鬼猎人:林肯》中的具象“林肯”和 “吸血鬼”所带来的各种撞击无疑符合上面三个原则。首先,“林肯”和“吸血鬼”所各自代表的阵营是极具代表性的。其次,该影片中,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通过戏说历史,赋予了“林肯”新的内容。白天,林肯在阳光昏暗的小店里应对顾客,闲时研究法律文书;夜里则手持银斧,做让吸血鬼闻风丧胆的吸血鬼猎人。与以往的艺术形象不同,在该影片中,总统林肯成了身手矫健的“美国式传奇英雄”。这种反传统的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吸血鬼猎人:林肯》中的另一个具象符号“吸血鬼”的出现,也与其他此类影片不同。奴隶主、农场主不再是和林肯一样的人,而被幻化为特定的具象“吸血鬼”,而“吸血鬼”的嗜血成性、长生不死、变幻莫测等特点都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这些也恰好是当代年轻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元素之一。而影片中“林肯”和“吸血鬼”两种具象的冲突,夹杂了“暴力美学”的因素,作为当前影视中比较热门的一种表述手法,同样是年轻学生热衷探讨的文化现象之一。该片中各种新奇的多元文化因素,如 “林肯”手中的武器,击杀“吸血鬼”的银子,“吸血鬼”的历史及不同的阵营等,都有极大的可解读空间,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求知欲。

(二)影视具象在课堂上的引入。慎重地选择具象,是为了更好的将课堂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具象的引入,必须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在实际教学中,影视具象不能取代基本的教学内容,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在引入任何具象之前,要先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与影视具象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影视具象“林肯”和“吸血鬼”被引入课堂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一系列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些知识的铺垫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影视具象时更加直观,同时在对具象符号进行解读时也更加彻底。其次,具象的引入要选对时机。具象的适当引入往往是在教学内容中穿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灵活性。哪些教学内容缺乏新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调整,影视具象无疑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工具。同时,对于比较抽象或者陌生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引入影视具象,则便于学生的理解,这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具象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具象内容外,还应当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其对具象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解读中是否有哪些误区、哪些知识比较欠缺、哪些是学生的兴趣点等等。通过这样的观察,教师才可以积极主动的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将兴趣延伸到课堂外,然后通过其更进一步与的研究和思考,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影视具象在课堂的引入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看做是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主动参与及良性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三)影视具象的解读及知识拓展。

影视具象,作为立体的符号,是多元性的。一个具象在被解读的过程中,因为解读人不同的年龄、性别、阅历、情感经历等,会被解读为无数种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引入某个影视具象时一般都是在预先解读之后完成的,教师的解读在授课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往往有预设性,这样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入影视具象并进行解读时,应适当掌握解读程度,有意识的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对具象只有解释,没有定式,要鼓励学生从具象当中寻找更多不同的元素和文化内容,独立探索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原创性的解读方式。

此外,对影视具象的解读还应当注意知识的拓展。我们看到的视觉具象所隐含的内容及文化往往是深层次的。甚至,一个具象符号当中会隐含着其他的具象符号。以《吸血鬼猎人:林肯》中的“林肯”和“吸血鬼”为例:“林肯”手中的“板斧”也是一种具象符号,那么它象征着什么?为什么是银斧而不是铁斧?通过观看影片,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和圣经故事、基督教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此外,该影片中“吸血鬼”与其他影片中同类型具象有所不同,他们不惧怕阳光,无处不在,可以和人一样在阳光下生活。甚至,这些“吸血鬼”不仅仅是当下的南方奴隶主、庄园主,而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奴隶贸易开始之前就业已存在了。 这些影视具象,通过动态的变换传递给观众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又非常密切。通过对《吸血鬼猎人:林肯》中影视具象的不断解读,所拓展的知识可以涉及到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西方宗教文化、欧洲史、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当然,影视具象的引用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会因为授课内容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学生理解方向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呈现不同的反映。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收获不仅限于书本,而往往会超越书本。通过具象的选择、引入到最终的解读和知识拓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英美概况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多元文化,如果单一地强调其语言要求,则背离其初衷。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语言问题,更应当还原这门课程的多元文化本质。影视资料所展示的多元文化,也正是这门课程欲以展示的世界。小小的影视具象,包含巨大的内容,符合了英美概况课程的本质。影视具象的特点和特殊性,也恰好契合了英美概况作为文化课程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引用影视具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解读体系,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真正体现了该门课程的价值。所以,影视具象,只要运用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来帮助教师打造具有活力的课堂,得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恒姝,吸血鬼与流行电影[J],红豆, 2007(Z1):113-120。

[2]雷虎,《吸血鬼猎人林肯》:制度是最厉害的板斧[J],西南航空,2013(2):107-109。

[3]李松睿,偶像的力量:好莱坞电影中的林肯热[J],世界知识,2013(5):58-59。

[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林啃,大逆不道《吸血鬼猎人林肯》[J],电影世界,2012(6):100-101。

[6]刘鸣,语象符号的艺术视像之变形与再生—论影视文学艺象的转换生成[J],电影评介, 2006(14):63-64。

[7]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8]谭晓庆, 从符号学角度看影像表意的多义性[J],中国报业,2013(5):81-82。

[9]伍芙蓉,唐桦,符号具象:韩少功《暗示》中的人性结构域重塑工具[J],枣庄学院学报,2009(6):12-14。

[10]夏日光,具象与具象衔接[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6-61。

[11]张辉,用视听语言来解释人类文化现象[J],民族研究,2004(4):56-64。

[12]张利敏,论英文电影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