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初中物理试题中的常见陷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说初中物理试题中的常见陷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陷阱即令人上当的圈套。陷阱的设置与甄别往往是智者谋士们之间的游戏。根据初中生“好奇”、“敢于挑战”、“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物理试题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富于变化的“陷阱”,让他们想方设法去“破”。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很有益的。那么初中物理试题中,常见的有哪些“陷阱”?面对这些“陷阱”,同学们又该怎么应对呢?笔者进行如下归纳,并对例题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改变条件

例1.用一动滑轮将重200牛的砂子提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所用的力是120牛,机械效率是多少?如果仍用此滑轮将300牛的砂子提升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那么所做的总功又是多少?

例2.两只完全相同的碗,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一小勺去敲击它们,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3.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嘴向瓶口吹气”,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上面两例中,选项完全一样,题干也颇为相似。如果学生做过其中一题再来做另一题,那么两题情景就会在头脑中打架,很有可能误把上一次做题的分析的情景迁移到另一题,自认为:“哎呀,以前做过,太简单了。”于是轻轻松松地做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其实例3发声的是碗,水越多,碗振动受到的阻碍作用越大,频率反而低,音调低,答案为A;例4用嘴向瓶口吹气,发声的是瓶内空气柱,装上一些水,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高,音调高,选B。这样两题答案相异,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实际适用条件和物理情景是不同的。

小结:这类题的特点是:出题者悄悄地改变原有的或者是大家熟知的条件,使某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或某些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发生变化,让考生仍然按老路去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出题者设置的陷阱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题目前后的条件是否发生变化,还要注意这道题的物理情景对应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就很可能是出题所设置的陷阱。只有注意了这些变化,才能适时地调整解题思路和方法,防止自己中圈套,也才能提高自己解题的准确率。

二、雾里看花

例4.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上的力拉着箱子分别在光滑和粗糙的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粗糙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说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此题学生如果不能从命题者故意构建的“光滑”和“粗糙”两个看似不同实则是用来误导迷惑我们无用的物理信息中,准确地剥离出“W=FS”、“同样大小水平方向上的力”、“在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很难正确选出C的。

例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是( )

A.100牛 B.50牛 C.200牛 D.0牛

分析:“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所以题目中“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应该为0牛,而本题中所提供的“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等条件都是多余的。

小结:这三道例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题会用一些无用的数据或者相似的条件、近似的情景这样比较繁杂的信息包围我们,使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顾此失彼。如果有同学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得不透彻,那么就很难排除干扰,也就容易做错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物理概念规律加深理解,当出现了有些信息用不上或者是题目所构建的物理情景和以往的情景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自信地排除干扰,果敢地找到正确的解题的思路。

三、混淆视听

例6.透镜L如图放置其中AO=OB=2f,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过L的焦点

B.过B点

C.平行于L的主光轴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分析:此题学生不经意间就会错选C,因此图看起来太“司空见惯”了,似曾相逢的感觉非常强烈,一旦仔细琢磨图和题意,就会发现此图与以往画光路图的不同点:以前A是焦点而此时A是二倍焦距处,再联想到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像的特点自然会选B。

例7.这是某房间的安装电路的图那么其中错误的是( )

分析:初一看此电路图中,明显的感觉是两灯似乎差不多,而两个插座也似乎差不多,若灯有毛病两灯都有毛病,若插座有毛病两插座都有毛病,难有定论。但仔细分析D插座它的两端分别是火线和零线是正常的,而C串在火线上显然是错的。

小结:由此可见,这类题的特点是利用同学审题时,掌握不好审题的节奏,眼睛一扫而过,形成了错误的视觉效果。比如有些图形看起来差不多,有些情景看起来很简单,有些方法我们又看起来似曾相识,这么多“看起来”就很有可能把你引到错误的路上。这就要求大家审题要仔细,避免看一眼就动笔这样错误的习惯,就能够更好地识别这样的陷阱了。

四、隐藏条件

例8.王小虎同学听到上课铃响了,他一口气从一楼跑到三楼,所用时间为10s。那么他上楼过程中,克服自己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下面那个值( )

A.3W B.30W C.300W D.3000W

分析:此题隐含了该同学的重力和一层楼房的高的条件,若要对他上楼过程中,克服自己重力做功的功率进行估测,就必须先估测出他的质量约为40kg,每层楼房的高大约为3m,第三楼高度应该是6m,根据公式P=W/t=Gh/t=mgh/t=400N×6m/10s=240W,与300W最接近。

例9.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比3,比热容之比是3比1,甲吸收的热量是乙的1比3,如果将它们接触( )

A.甲向乙传热

B.两者不传热

C.乙向甲传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五、思维惯性

例10.把一木块放在底板光滑的小车上,并随着小车一起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时,车上的木块将( )

A.立即停止

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

D.继续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学生错解为B。究其原因,在学习“惯性”内容时,教师演示上述实验中,当时的形象是木块向前倒下。许多学生对实验的直观印象很深刻,看到此类题目,很自然回忆当时的情景,而忽视了“光滑的车面”这一理想化的条件。

小结:这类题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学生因已有的固有经验而导致学习过程当中的思维惯性即思维定势,对学生概念理解规律运用产生的干扰,从而为顺利解题制造麻烦。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克服思维定势,不想当然地得到结论,而对每一个物理情景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克服这样的缺点,才能绕过这样的陷阱。

六、陌生情景

例12.一天小明当从一本科普刊物上读到“光可以看成由光子组成”时,突生奇问:光子带电吗?他想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此问题。那么请你学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之后,帮他设计一个方案。

分析:该题构建了陌生的情景,涉及全新知识和概念,探索的问题更是触及较为前沿的物理研究,学生肯定紧张畏难。但只要静心琢磨,如果光子带电那么一束光不就是空中的一束电电流吗?如果外加一个与光传播方向垂直的磁场,光就会受到力的作用,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反之,如果光子不带电,用同样的方法,光仍沿直线传播。这样实验就可用激光手电筒、磁铁、光屏来完成了。

小结:这类题基本形式是:通过图、文信息材料给出一个陌生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联想建模,解决问题。做此类题的思维量比较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增大“陌生情景”与“以往经验”相匹配的可能性。即使真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景,也不要紧张,要树立解题信心,认真地分析、及时联想学过的物理知识找到与之对应的物系模型,正确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