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功的课堂缘于日常的积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功的课堂缘于日常的积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 一天只有24小时》一文中,讲了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以至于听课的领导都忘了自己是来指导的。下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问他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备课,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候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

是的,没有一辈子的准备,怎么会有一节课的成功;没有一辈子的准备,怎么会有 15分钟备课的从容?教师每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缘自教师对这一课的精心准备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

一、坚持专业基本功的积累

看教材、备课、写教案,这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尤其是备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界定,永远是备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更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有些人认为教学的基本功是年轻教师的事。一个有了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基本功要不要再“练”?许多人以为,不用练了。这正是对教学的最大误解。上课的水平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基本功不实。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七十岁以后,仍然天天临池不辍,写的仍然是楷书、隶书,而且就是“临贴”,决不轻言创作。对于草书他更是自称“六十以后”才敢练,不敢轻易下手。而先生终成一代宗师。为什么?功夫做在源头上。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深刻的,最深刻的也源于最简单的功夫。教书也是同理。教到老,练到老,学到老。从源头上做起,练好基本功,站好“马步”功,这是教学有效“积 累”的基础。惟有这样,教书的滋味才能慢慢好起来,才能避免时间越长教书越没滋味的情形。

因此,备课时要做到,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国家教育目标、本学科的总目标和分阶段教学目标,制定每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路及其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新学期本科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定位合理。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教材中的重点章节和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这应是每天的必修课。

二、精心做好教学素材的积累

现在很多教师不喜欢读书;即使读书,也只读三种书:课本、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结果,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很多年书,反反复复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时间的流逝中磨灭了自己的热情,也冲淡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系统地研读教育论著,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同时还是博览非教育类书刊。除此以外,特别是做为政治教师应有敏锐的新闻意识,关注时政,看新闻,在别的学科是消遣是猎奇,而在政治教师则是备课的延续。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随时都可以轻松找到一则需要的教学素材。然而,有效的、最适合于你也适合于某一节课的素材则不是你想找就可以找到的。还有,一则材料,别人用起来顺手,你用起来则不然,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素材”永远是属于个人的东西。它永远带有强烈的“私人”性与“个体化”特征。所以,每个人积累的教学素材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不可替代”的,是不可“转移”的,只适合于“我”自己。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信息时代的到来,仍然不会改变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素材”的积累,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细水长流。信息越多,选择越困难,选择也愈显出其重要性。选择时,面要广,材料要简洁、短小、精悍。要以文字资料为主,图片、音像资料为辅。要注意利用电脑的优势,科学分类。一般可以按模块分类,然后是按单元章节分,科学编号。一个模块,一个文档,便于不断地增减、修改。

三、扬长避短完善教学风格的积累

一个教师,教学“积累”到―定的程度,因自己的个性、阅历、修养不同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的课,语言平淡、简洁,但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有的教师则是激情大气、视野开阔,节奏变化多端、跌宕起伏;上课有深度、有厚度,以势胜、更以“气”胜。还有的教师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引经据典,有张有弛,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都是风格,也是个性。个性需要强化,风格需要积累。

但不是所有的积累都能成为“风格”。只有有效的“积累”才能促进风格的形成,才能“人格”。这就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则必须考虑自己的个性,必须扬长。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个性、长处,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才能促进自己的教学“风格”的积累,这种积累才是有效的。

四、多渠道寻求学情的积累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了解学情,才是教学真正的开始。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在教学学习时的个性差异。包括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点,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掌握程度等。做有心人,了解学情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许多老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学生讲话,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有许多想法自然不肯告诉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为双重性格,老师想要了解的东西自然也就不真实。教师只有在掌握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后,教学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也才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加理想,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往往凭感觉是不行的,学生有时学得比较肤浅却感觉良好,因此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真实的反馈。教师可以以书面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学生弄懂的知识却不能写出来,或表达不够严密。通过考试或作业的形式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了解学生,同时也让老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最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以及与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常常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总之,一节课要上得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实在难。这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以自始自终的饱满热情,在不知不觉中感染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