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诗风格浅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诗风格浅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既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又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因而,对于杜诗的风格,可以用“沉郁顿挫”四字来概括。“沉郁”倾向于诗歌的思想内容,“顿挫”是就其艺术形式而言,而杜诗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杜诗 沉郁顿挫 风格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可谓集大成者,他以委曲婉转、掩抑收敛的叙事、抒情,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并以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性与描写的生动具体性,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空前高度,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究。

1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1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公园767年)秋在夔州时缩写,这首诗是杜甫长期流浪、贫病交加和恶劣心情的形象写照,可以想见,我们这位大诗人在当时是如何的穷愁和潦倒。但是使他时时“苦恨”和“霜鬓”的,并不只是由于“悲秋”和“多病”,时局的“艰难”,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有七律《蜀相》一首,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老杜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所说的三顾频繁,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托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杜甫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1.2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愁”情绪抖落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平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制约。“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而下的“落木”将诗人的“悲情”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几句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弛回旋激荡的。

1.3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疑。《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2 《登高》《蜀相》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2.1 章法上的开合变化。“悲秋”时《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亦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知青作了直接的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到遗憾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蜀相》意在臧否人物而不在吟怀古迹。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盖有深意在焉。以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庙长存虽今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庙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无根之木了。这正是行文起承转合笔法腾挪跌宕的妙处。

2.2 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多用叠词。两诗均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壮志难酬抱憾终生,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

2.3 音节上的铿锵浏亮。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和《蜀相》的音律调配,令人抗坠徐疾之中体味出诗人困难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风格。杜诗既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同时更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沉郁和顿挫,水融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蜀相》两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