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启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启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我们已逐渐进入一个“微时代”,而这也在逐渐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如何顺应时展,从“微”处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与功能,本文试从教学设计从微处突破、观点认知从微处提炼、知识梳理从微处拓展、价值引领从微处熏染等几方面做了一点思考。

【关键字】微时代 政治教学

如今网络无处不在,而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盛行,昭示着我们身处在一个“微时代”,深受着“微熏染”。在这样的新时代下,笔者对如何提升现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魅力和效果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从微处突破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即将来临。“微”意味着隐微细小,生活很多时候也是细微琐碎的组合,如同课堂。其实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是很难的,但是有时一个小小的片断却可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如能从微处入手,设计课堂情境时角度小而新,也许能达到以小博大、以轻博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科学设置既贴近学生又值得探讨的小角度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从高一升入高二,又由于刚接触哲学比较抽象陌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处处有哲学”这一观点,笔者结合学生此刻思想中比较关注的分班、选科、和新同学相处、排座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组情境,由生活中的现象请学生探讨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成绩、座位排列等问题,学生一下子由课堂回归了生活,在不知不觉的互相探讨交流碰撞观点的过程中,观点得以明晰,感受了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等哲理,从而很自然地回归了课本观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观点认知从微处提炼

在“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记者和网上的主角,原本微小的个体力量能够迅速集结扩张,成为极具能量的“微动力”。在课堂中,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微”个体,让这些个体充分发表观点,再从这些“微”认知中提炼升华观点,也将彰显无穷微动力。而反观当前的政治课堂,很多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 “无可奈何”的感觉,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抽象,是说教课。课本的观点不能很好地由学生自主提炼和深刻领悟。这其中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还是教育中的“微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本观点与学生生活有效整合呢?我们不妨借鉴微博等网络活动的特点。大凡被疯狂转载的网络热帖,都是因为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群众的参与意识是以内心感受为动力的,因此找准思想共鸣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课教育也是一样,教育者只有经常深入学生,多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真实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真正找到思想共鸣的兴奋点。为此在课堂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和活动,活动探讨的内容也切忌空洞缺少思维性,应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微”处入手。

三、知识梳理从微处拓展

如今网络上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微博微信,用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并且将这些观点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的听众和朋友圈。在政治教学中,我们不妨也利用这种精炼简单的方式来梳理传播知识,这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比如“微专题”就是强调围绕主干知识的一个中心词,从细微处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在整理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覆盖面,但求知识的分析和拓展深入而透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教师围绕“消费”这样一个非常小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小处入手,层层击破,符合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知识整理中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从微观层面的梳理达到了宏观知识把握的效果。

四、价值引领从微处熏染

1.要延伸教育课堂。传统的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素质差异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抓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可以把教育延伸到比赛场、活动场、班集体,利用各类间隙,采取多种方式,因势利导加强教育引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与学校教育、班集体教育能有机配合和融合。

2.要借助社会大环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要多让学生接触社会,通过组织参观、实践活动等形势,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感悟真谛。

3.要用好网络大平台。在“微时代”,微博、微信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如果学生不加分析地接受,将给学生的思想信念带来冲击,造成认知偏差。因此我们要用好校方官方网站、微博、贴吧,发挥其主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成为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在更多正能量的“微”熏染中,学生才能在价值碰撞中反思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刘敏.微时代来临,微教育如何扬长避短[N].重新商报.201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课堂转型视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GHB0931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