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于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于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引发脑梗死复发的系列危险因素同时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增加临床上对脑梗死复发治疗及预防的认识。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时段本院诊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21例(对照组)及脑梗死再发患者107例(实验组)进行研究,对两组患者临床特性、疗效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致残率及有效率分别是8.41%和86.92%,对照组患者治疗致残率及有效率分别是1.65%和96.69%,实验组劣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再发;因素;分析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此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危险,脑梗死再发造成致死率更高。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对诊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21例及脑梗死再发患者107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得出致使脑梗死再发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脑梗死再发发病率,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228例患者皆来自本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时段诊治的进行头部MRI、CT检查和理化检验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其中107例脑梗死再发患者为实验组,12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中,59男性,48例女性,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59.8±3.9)岁,初发脑梗死后1~6年内复发,平均再发时间(3.1±0.2)年;对照组中,69例男性,女性5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1.5±4.1)岁。全部228例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本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学会的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被告知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再发时间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 方法

经确诊后住院,详细询问病史、建立健全相关的患者档案;所有患者均给予必要的常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有效:病残程度为4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5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91%,;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低于17%。(显效+有效+基本痊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92%,其中39例显效,24例有效,21例基本治愈,14例无效,9例致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9%,其中38例基本治愈,48例显效,29例有效,4例无效,2例致残。脑梗死初发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脑梗死复发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脑梗死伴发疾病比较

实验组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脑梗死并况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再发时间大多在首次脑梗死后的5年左右,并且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快速提升[3]。因此,在5~10年的时间里,初发脑梗死患者应加强对高危因素预防,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复发影响因素众多,国内脑梗死复发率小于14%[4]。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中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是引发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针对性的重视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把控,预防脑梗死复发。

参考文献:

[1] 姚东陂, 张锦丽, 王红欣.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 医药杂志, 2013, 24(12): 55-59.

[2] 陆强峰, 徐红, 金水忠. 蚓激酶肠溶胶囊预防老年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3): 94-95.

[3] 宋晓英. 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8): 39-40.

[4] 黄文锋, 陈其凰. 不同年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0: 034.

[5] 李莉, 徐迎红, 徐燕, 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