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土市场规模与国内技术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土市场规模与国内技术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利用1998年~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高端、中端和低端技术创性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本土市场规模是决定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差距等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之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

关键词: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广义矩估计

一、 引言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实现经济追赶,许多后发国家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通过开放市场,后发国家引入了外商直接投资,希望间接获得先进技术。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年来,沿着市场开放、技术引入和外贸出口的发展路径,我国取得了技术进步,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然而,“市场换技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策略选择吗?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选择不能持续,尤其是在科技立国的今天。因为开放市场只能换回落后技术,难以换来先进技术。基于落后的生产技术,我国只能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老路。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先进技术,实现持续、科学的经济发展呢。

不难理解,在促生先进技术形成的众多因素当中,供给层面的研发投入、专利保护机制和政府政策支持都非常重要,然而,需求层面的市场规模效应也不可忽略(张国胜,2010)。市场规模从多个方面影响了技术创新。其中,从广延边际的视角上讲,市场规模越大,消费需求也会越大,这使得新产品的定价区间较宽,有利于创新者大规模生产并及早收回投资。从集约边际来看,较大的市场规模增强了需求的多样性、降低了产品同质特征,这缓和了市场竞争,并也有助于科技型企业推广新技术。

既然市场规模会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而言,如何看待我国市场规模对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呢?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在本文,我们利用我国1998~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的方法,估计了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技术创性能力的影响。

二、 实证模型

1. 实证方法。对于当期的技术创新而言,其除了受当期的其他因素影响之外,也必然受技术创新能力的历史因素制约。为了反映并控制这种影响,本文采用了估计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矩估计”(Bond,2002)。基于“广义矩估计”的方法,我们将技术创新能力的滞后项引入到解释变量中来,以充分反映并有效控制历史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当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为了保证模型整体回归的有效性,我们采用了检验面板单位根的Fisher-ADF方法。在实施Fisher-ADF的单位根检验之后,我们发现,本文的面板数据具备平稳性特征。这说明可以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

2. 变量选取。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技术创新能力(Tech)。考虑到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创新层次和创新种类的差异,在本文,我们分别用“发明专利”(Invention)、“实用新型专利”(Utility)和“外观设计专利”(External)的数量,来分别代表我国高端、中端和低端的技术创新能力。解释变量是本土市场规模,与以往的研究一样,我们也将各个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本土市场规模的变量。为了更加准确地估计本土市场规模对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还对可能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其他主要变量进行了控制。这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本土企业的进出口(EO)水平,国内研发投入(RDE),人力资本积累水平(COL)以及国内收入差距(GINI)。

接下来,我们对上述控制变量进行说明。首先,外商直接投资是我们需要控制的首要变量,因为许多研究,如沈坤荣和耿强(2000),Hu和Jefferson(2002,2004),Cheung 和Lin(2004),侯润秀和官建成(2006)和薄文广(2007)等,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明显提高了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当然,测度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方式也较多,在本文,我们将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与地区工业总产值(GROSS)的比重,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变量。无疑,该比重越大,表明外资进入当地经济的程度就越高。其次,本国企业的进出口(EO)也是影响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比重逐年攀升,其对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我们用本地企业的进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代表进出口水平。其中,本地企业的进出口由地区的总进出口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之差来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再次,国内的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也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变量,我们采用各个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和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群比重,来分别代表研发投入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最后,地区收入差距直接影响了市场规模,因此我们对收入差距因素也进行了控制。本文借鉴康志勇(2012)的做法,将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作为地区收入差距(GINI)的替代变量。

3. 样本选择。本文的样本选自1998年~2010年13年间,我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含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由于自治区的部分数据有所缺失,我们没有考虑。为了克服变量的异方差问题,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模型设定。本文的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lntechit=?琢0+?琢1lntechit-1+?琢2lntechit-2+Xit+uit,

其中,Xit=?茁1lnfdiit+?茁2lnRdiit+?茁3lncolit+?茁4EOit+?茁5giniit。

2. 回归结果。经过Arellano-Bond检验,可以得到动态模型(1)、(2)、(3)中的AR(1)和AR(2)对应的P值分别小于5%和大于5%,这表明上述动态模型模型的二阶扰动项已经没有了序列相关性,因此可以判定本文的估计具有一致性。另外,对上述模型的Sargan检验均表明,上述动态模型的工具变量能够得到识别。

接下来,我们对模型(1)、(2)、(3)中的估计结果进行统一说明。首先,我们观察动态模型的各个滞后项,可以发现各个模型的一期滞后项的系数都为正,且比较显著。这表明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累积特征,历史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当期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累积影响。同时,在模型(1)、(2)、(3)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本土市场规模确实对我国的高端、中端和低端技术创新能力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为负,而且比较显著。这表明,近1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不但没有较好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反而对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与早期证实外资产生正向技术外溢的有关研究,如沈坤荣和耿强(2000)、Hu和Jefferson(2002,2004)、Cheung和Lin(2004)等的结论相反。本文的研究再次表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策略不能换来先进技术。

再次,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明显提高了我国各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也表明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一定的成效;本土企业出口对国内的高端技术和中、低端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本土企业出口有助于高端技术创新,但却不利于我国的中、低端技术创新。最后,在模型(1)、(2)、(3)中,地区收入差距的系数都显著为负。无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减弱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事实上,地区收入差距越大,本土市场的分割程度越高,必然减弱了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引力效应。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利用我国1998年~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估计了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的高端、中端和低端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地区出口规模以及地区收入差距等诸多变量的影响之后,本土市场规模仍然是决定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政策建议很明确:早期“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策略不可持续,其不能换来先进技术,反而限制了国内的技术创新;其次,我们必须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好、利用好本土市场,基(下转第33页)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牵引来加速我国的技术升级;最后,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Bond, S.,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2,(2):1-34.

2. Cheung, K.Y., and Lin, P.,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25-44.

3. Hu, A., and Jefferson, G., FDI impact of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China's electronic and textile industries.World Economy,2002,25(8):1063-1076.

4. Hu, A., and Jefferson, G.,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86-107.

5. 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财经研究,2007,(6):4-17.

6. 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0.

7. 康志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本土市场效应吗.科学学研究,2012,(30):1092-1030.

8.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0,(3):103-110.

9. 张国胜.全球代工体系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视角.产经评论,2010,(1):38-45.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ZR2012GM0 17)。

作者简介:李长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