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僵尸企业”尚不至啃食中国银行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僵尸企业”尚不至啃食中国银行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一篇名为《中国银行业遭遇“僵尸企业”》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僵尸企业(zombiecompanies)是美国经济评论员彼得·科伊(PeterCoy)提出的概念,专指那些没有恢复生机但是因为得到放贷者或者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企业。根据该文的说法,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维持在0.9%不变,但美银美林银行业分析师吴旖(WinnieWu)指出,这个数据掩盖了中国经济中的重大风险,靠中国银行系统喂养的大批“僵尸企业”正在啃食中国经济,甚至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推向“迷失的十年”,就像日本经历的那样。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问题的靶心。根据这篇文章的表述,截至本年第二季度末期,银行业不良贷款额达到了4564亿元人民币,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同时今年以来,连续爆出江苏中江集团、翡翠航空、江苏熔盛重工等一系列企业针对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引发了各界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关注和担心。其实从基本经济逻辑出发,在经济下行期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是正常现象,这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必然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一个时期内依托高杠杆率高速扩张的企业,在市场需求减少、库存增加并且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债务问题,从而传导到银行的贷款质量上。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关注,但是目前还看不到把它上升到可能把中国经济推向“迷失的十年”的地步。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历史事实是,早在2002年就有外资机构发表声明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但是在过去10年中,通过注资、资产剥离、改制和上市等多种手段,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银行业不仅没有破产,而且还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情况下高速崛起,在世界银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现在面临的问题至少和1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既然我们有过成功的过去,对未来也就不应该抱持过分担忧之心。

虽然我并不像这篇文章的作者那样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抱持悲观态度,但是它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首先就是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要求救助这些“僵尸企业”。在目前中国的整体治理结构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还存在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方式处理问题,任由债务问题高企的企业破产,势必会在相关的地区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造成社会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银行业救助这些企业有其正当的一面。但是政府这种行为也不可避免引发道德风险的问题,这会给经济体系带来激励的扭曲,从而在地方上出现所谓“大而不倒”的现象。一面是要控制破产引发的社会不安定,一面是救助受困企业带来的利益扭曲,当下政府需要仔细考虑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个恰当的平衡,不能为了过分顾及其中一个因素而忽视另外一个因素的破坏作用。

无论是解决当下还是未来银行业面临的包括不良贷款在内的各种问题,在我看来在基本原则上就是要抓住两条。一个是如何尽快拉动整个经济体系摆脱困境,恢复成长。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既存在有利因素,比如尚未完成的城市化,也存在着不利因素,比如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出口的下降,这样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需要花费精力思考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困扰。只要经济能够恢复成长,银行业的问题自然也会减少。第二个就是要坚持金融创新,这涉及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流程的创新。当中国一方面有大量剩余资金,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诸多企业又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表明作为黏合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信贷市场和信贷体系都有问题,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从而一方面能够把资金配置到它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能够把资金从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偏好的投资人(或者存款人)那边集聚起来。

对未来,我们既不能过分担心,这会导致杞人忧天,但是也不能高枕无忧,这会导致自欺欺人。关键在于找准问题,看清方向,从而找到适当的药方而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