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等生”的困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幸运的是,我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在来自大人们的赞誉声中,在来自同龄人的艳羡中,无忧无虑地成长。
不幸的是,我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好好读书就是为了“优等生”的称谓,为了荣誉,为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赏,为了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反正――为了读书而读书,唯独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个道理,我要到毕业四年之后才明白,不知道算不算太晚。
在优等生的逻辑思维里,有一条定理――努力就是一切,努力会获得所有。这个说法,有点类似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社会和大众都认为十年寒窗苦,必然修成正果。所以古有这么多秀才进京,今有这么多留学海归,都是一个道理,先学习,然后再考虑一切,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也是满怀激情和憧憬,带着社会新鲜人的冲动杀入职场,满以为社会必然张开慷慨的双臂迎接我这个昔日的优等生。事实不尽如此。
我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除了激情,你一无所有。你以为你有学识――不,学校里教授的基础性知识和实践所需要的尚有距离,有时候,学识可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而得,可以后天学习而得,所以,学识并不占优势。你以为你有激情――不,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并不适用所有岗位,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一名律师,也许年轻就是优势,但如果你是一名公务员,一名医生,一名财会人员,也许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是你不得不学会的第一条生存法则。你以为你有创意――不,大多数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来自于在实践中无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不是换了一个新鲜人的身份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我得到的第二个教训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没有真正的目标,是一件悲哀的事。读书的时候,无论如何,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从奖学金到四、六级考试,甚至形形的TOFEL,GRE考试,都是具体的目标。如果说,这个世界竟然会存在喜欢考试的人,那我绝对算是一个,因为每次考完试,优异的成绩使我得以切实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且生活得很努力。但是,我毕业了,从此没有了考试,没有了同学,没有了参照物,我一下子觉得生活开始没有方向。从毕业到真正拥有站得住的职业定位之前,这段时间的心态是空荡荡的,很失落。我也开始明白有的人选择继续留在校园里实在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一种选择,继续考试――从口译考试到TOFEL、GRE考试,甚至是研究生入学考试,MBA入学考试,反正考试的名目也确实是越来越多,多到足以在任何时候满足我任何考试需要。我不得不承认,从心理上我无法适应社会新鲜人的角色――尽管在外表看来,并无异样,高于同龄人平均收入的水平,不错的工作环境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不像是我最终想要的。为了接受现实,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调整心态:用很忙碌的工作来麻痹自己,这是老板很乐意见到的――但是,我没有方向,没有职业规划,没有career,只有job。
我得到的第三个教训是:多次的失败让我表面的自信开始一点一点消逝,但骨子里的自信不能倒。表面的自信源于很多表象的东西,比如成绩单,比如荣誉,比如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很容易受到现实社会环境的挫败,受到打击,因而渐渐消逝。而骨子里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终极的、盲目的但又是绝对的肯定,那就是――我想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无论现状如何。就是这样的坚持,可以让人忍受,明白,然后改变。
我得到的第四个教训是:这个世界少了谁都可以,地球照样运转。这个结论其实不符合我以往的思维――在我的逻辑理论里面,付出了如此之多,为了这份工作而努力,我绝对是不可替代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社会的成熟已经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具体而细化了,这已经是经过沉淀和积累的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程度差不多的人都可以愉快地胜任。说实话,这个发现让我无比震惊:失去了我,这个部门居然还有效地运转着,而且业绩和工作成效蒸蒸日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嘛!但是这确实发生了。后来,我得到一个让人伤心的结论:有的时候,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除非那是你自己创造的一份事业――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才是绝对不可替代的。这样的结论太让人没有成就感了。
从大学毕业到确立职业定位,我经历了很多,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优等生”的荣誉,是学校给予的,是对过去的校园生涯的总结;而在社会这所更精深博大的学校里,我应该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开始争取社会学堂给予我“优等生”的鼓励,离开学校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从头开始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挑战。
(李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