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积累·精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积累·精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学好语文,须大量阅读。如何将阅读的东西化为己有,莫如撰写读书札记。对读物进行研读,经过充分理解吸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综合组织,或勾玄提要,或就文章进行赏析,或申述评论,如此才能将学问化为己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拓展知识领域,厚植一生学问之根基。举凡古今大家莫不重视读书札记的撰写,并为后世留下大笔精神财富:或教以法门,或提升智识,或廓清迷雾,不一而足,如沈括《梦溪笔谈》、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锺书《管锥编》。

中学生正处于学习最佳时段,广泛地阅读,并使之读有所思,读有所语,是培养学问,增广见闻,厚积而薄发的必经之途。而撰写读书札记便是不二之选。正鉴于此,加之当下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便在今年的高一段进行了尝试,希望借此促使学生将学问早日融通,化为己有。通过积累,早植学问根址;通过思索,使之能吾口言吾语,我手写我心。

在这次读书札记的批阅中,有许多令人欣慰的地方。中学生犹如未加雕琢的璞玉,对于文章的赏析,往往未沾染理论家之习气,语言平实,不故作玄奥,犹脱口而出。对问题、观点的申诉评论,或浅,但也澄澈;或深,也别有新意。思想稚嫩,但阅读时,从文中拈取出的片断却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论述的内容或未入大方之眼,但也楚楚可爱。未沾习气,思维发散赏析,评论少有模式,因此也面目纷呈,各具皮相。

但学生毕竟眼光有限,不若专家学者独具慧眼,流于泛泛、内容空洞者也比比皆是。其中不认真对待,缺乏个人思想的也大有人在。但所幸学生的习作不能以专家学者来目之,稚拙也罢,浅显也罢,甚至错误也罢,也都无伤大雅。学习有一个过程,思想见识的深浅也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因袭,不循旧,不老气横秋,便有可圈可点之处。

读《霜冷长河》有感

高一郑德豪

……

人生的确如一条长河,只是长短不一罢了!经过世事的喧嚣和年轻的浮躁轻狂,它开始沉淀,就像“因经霜而冷峻的长河”,开始了一种平静而非平淡,深沉而非沉迷的生活。

……

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我目前所无法理解的,但也有写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为之产生共鸣的,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文章,读完它,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们常常问人为何会“嫉妒”,所谓“嫉妒”,就是指对才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无处不在:奥赛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不嫉妒的人呢?余秋雨先生说:“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亡,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学会高贵的嫉妒,使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可贵的进取。那么,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又怕什么?

读《霜冷长河》,听先生讲一程人生之道,引一次生命的共振……

徐越海老师点评

对于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作为高中学生能真正深味个中意味,未必易事。本文作者却能较好感受到散文的文化内涵,透过文字直指余先生文章深沉的文化关怀。作者抓住“嫉妒”进行申述,虽失之约略,但也算是有提要之效。

当然文章也有肤浅之嫌,但毕竟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有限,更何况是秋雨先生这些富有人生智慧、人文关怀、富于典故的文章。

母爱・感激

高一许芳芳

第一次读《让我许个愿》的时候,那位虽苛刻却对女儿关怀备至的母亲让我不觉泪湿眼眶,我感动于这位母亲。

……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做妈的该操不该操的心她全操了”。面对女儿对她的不满,甚至憎恨,母亲似乎从无怨言,只是义无反顾地付出。

第二次读它的时候,我再次哭了,这是懊悔之泪。文中的女儿不仅不理解母亲对她的爱,反而对母亲表示不满。……姥姥的死,终于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让母亲忏悔自己没有尽孝,同时也让作为女儿的“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对自己所倾注的爱。

试问自己,我想过如何去报答、感激母亲对我的付出吗?对母亲的爱,我曾感激而诚心地接受过了吗?我到底有多少次误解母亲对我的付出呢?我很惭愧。16年来母亲为我付出的点滴心血,我似乎从未报答过,从未感激过,甚至从未在乎过。我一直心安理得地接受,以为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却从没有想过一个女儿应当为母亲做些什么……

上天给了作者一个机会,让她许下心愿: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我想如果我也可以许个愿,我会说:“希望天下的子女都能怀着感激的心来对待母亲。”

曾静老师点评

《让我许个愿》是普通高中课程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一第三专辑“献给成长”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两次读本文,读出了“感动”与“懊悔”之泪,并针对文章的主旨,由文推己地进行灵魂的追问,又由己及人在文末表达了单纯而由衷的愿望。本文的品评充分抒写了真情,语言质朴,但真挚感人。

《瓦尔登湖》朗智慧

高一王晗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许多篇都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般纯洁透明,像山林般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章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能让人静下来阅读它的书。第一次看《瓦尔登湖》是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清凉新鲜的空气让我的脑子格外地清醒,于是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仿佛是喧闹城市里的一条陌生的小巷,有点“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在书中,梭罗对于自然、孤独、宁静作了很好的描述……在我寂寞的时候,我都会把这本书拿出来阅读,因为在阅读中,我开始拥有了真正的思想,有了思想,我们便不会寂寞。寂寞是寂寞者最好的伙伴,梭罗先生认为没有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他认为,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

……

这本书流淌的思想、宁静的文字、深远的见解,共同构成了它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感到了希望的存在,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使我们活得更加长久,才能使我们的文明更加深远。

周映红老师点评

《瓦尔登湖》的智慧当然很深邃,作者的领悟也许是浅浅的,但却是清新清澈的,比如“喧闹城市里的一条陌生的小巷”,比喻贴切而传神,将《瓦尔登湖》传达给人的宁静和新奇形容殆尽。

另外,结构的灵巧,联想的丰富也是本文的优点。

愁之化身

高一毛秉斌

寻寻觅觅于历史长河,忽见李清照独立于冷冷清清的黄花之中,凄凄惨惨戚戚。

她独上西楼,凝眸残缺的新月,剪一段诗句,缝一缕愁绪,飞一只鸿雁,遥寄苦涩的甜蜜。

……

国已支离破碎,家已无处可寻,这愁哪是一叶小舟能载得动啊?李清照这时的愁已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愁,也再不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闲愁,而是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愁,是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啊!

李清照的愁还来自于她那超越时空的无尽的孤独。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文学史上,词艺高绝的女人只有她一人。在“词藻非女子事也”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没人能理解她。她落入了无边无际的孤独深渊,万劫不复。宋朝灰暗阴郁的天空愁云惨淡,更是无法散开。冷清的院落,“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敲打着女词人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以极高的艺术天赋细细纺织,化愁为美织成了一曲曲空前绝后、哀怨缠绵的词作珍品,她是愁的完美化身!

周映红老师点评

这篇文字是用心灵来解读李清照,因此,短短的篇幅勾勒出了女词人的“词魂”――“愁之化身”。如果说“情愁”“家国愁”还是人们惯用的评语,那么,李清照身为女子而词艺高绝的“异类之愁”就确属独抒机杼了。

本文的语言也从李清照的词里走来,“剪一段诗,缝一缕愁绪,飞一只鸿雁,遥寄苦涩的甜蜜”,评论的语言却闪烁着诗性的光芒。

守住你的希望

高一林美萍

《带家具出租的房子》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短篇小说构思精巧,手法多样,其结构总的来说先蓄、后发。

蓄是蓄积。文章第四段第一句“这是第十二家了”便已给人以悬念,为读者设下了“主人公是否在寻找着什么”的疑问。而通篇的环境描写如“破旧不堪的地毯”、“污浊肮脏的空气”、“蔓延的苔藓”等,则给小说安上了一个昏暗沉重的基调。

……

故事本应在此结束,但之前的“蓄积”却在这一刻真正“爆发”了。小说的最后能过两个户东的对话给了我们最出人意料的结局――主人公苦苦找寻的恋人,在一周前的同一天,同一地方,用同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蓄与发,即像弹簧的压与放,又像弓箭的拉与射,还像堤坝的垒与开。文字虽少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魅力与启迪,使人大有收获并留下无穷的余味。

小说最后还给读者留下了一大片的空白。

对于生活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年代的劳苦人民,除了同情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小说里的两位年轻人一样,他们俩的寻觅明明只相差了一个星期,若女孩没轻生,故事就可以是另一个美好的结局。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希望,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曾静老师点评

欧・亨利的小说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尾闻名于世。本文正是抓住了欧・亨利小说的这个重要特征,将《带家具出租的房子》的行文结构概括为四个字“先蓄后发”,十分精辟。作者最后对文章主旨进行剖析,并提出个人见解――世人应守住希望,珍爱生命。较为独到,在结构上又起了点题的妙处。

聆听树的心音

高一陈婷婷

溪流穿过密林,穿过乱石,怀着对海的遥望,虽疲惫却仍执著;种子忍受着黑暗,承受着孤独,怀着对春天的向往,虽艰辛却仍努力向上冲;蛹错过了落英,错过了冬云,怀着对生命的珍重,虽累却扑翼不止,直至冲破樊笼,在生命历程中造一个成蝶的永恒记忆。平庸与伟大相隔一线间,与其说是上帝之手的偏爱,不如说是天才不曾停歇地追求。

面对《土与籽》,思索的翅膀使我凌空跃入一棵树的沉寂时空,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幻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张炜这样说:“树倔强独立的性格永远是生命的参照,是原野的骄傲。”真切饱满的笔触,炯然生辉的想象为我们铺展了对生命思考至通悟的心路历程。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剧本,而不是一篇散文。一片荒野、空蒙苍天,构成了舞台的背景。故事便在这里上演:“在阳光的恩泽下,在雨露的滋润下,在同一片土壤里,一株狗尾草和一株青杨同时萌发了。”

青杨无法选择一片土壤、一种气候,我们也无法选择生存的条件与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把青杨的籽植入心中,让它在其间生长。

整篇文章诗意纵横,思维缜密,首尾呼应。等待着生命的驻足,青杨以执著与时间抗衡,在等待中选择沉默。读罢,灵犀的心就在此交流,疲惫的脚就在此休憩,梦想的蓓蕾就在此绽放,绚烂的辉煌就在此宁静。

不知不觉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朦胧的树的影子,渐渐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终于,我看见了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伸展着的树,它是那么美,那么美……

曾静老师点评

本文针对《土与籽》的主旨进行了深刻剖析,尤其是文中对作品展开剧情式联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作品主旨的独到体验,剖析主旨的同时,穿插了对作品语言、结构的点评,似乎点到即止,却又不乏力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行文从容,流畅洒脱,透露出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底,毫无高一学生的青涩之感,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