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月光下的想象场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月光下的想象场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想象力越来越匮乏,这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拟结合《二泉映月》《月光启蒙》和《望月》三篇课文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渲染”在启发学生想象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音“月” 母爱 月夜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50-02

作者简介:马春芹(1978―),女,江海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安排了三篇与月亮相关的课文:《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这三篇课文共同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之美,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是不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美呢?心灵是不是受到了启迪呢?因此,我们就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天空中的明月,去感受月光下美好的意境,从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一、曲之韵,拨动想象的琴弦

月恋水,水怀月,水月相映,就是在这样的情与景中,阿炳创作了内涵丰富而又凄婉动人的经典名曲。看《二泉映月》,时时见如此风景: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出;淙淙流水,缓缓而来;茫茫月夜,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文中这样婉约秀丽的词语随处可见,完全可以构成一幅风景清秀的画面,一首优雅美丽的诗歌。如此恬静的月,如此多情的泉,怎能不吸引人?

案例: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了月夜二泉的美丽景色,文中有多处描写月光及月光下二泉的词语,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并在脑海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点拨: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 月光照水 )

(生读)

师:曲子真美。是的,的确很美。课文是怎么介绍这种美的呢?

A.“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学生读后评说:

1.琴声犹如泉水一直流入我们的心田;

2.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

……

B.“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既理解月色描写,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解析片段】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描写了民间音乐家阿炳一生的艰苦与不幸,呈现了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形成的背景,形象地体现出《二泉映月》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同时也展现了阿炳对生活与音乐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文中折射出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距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融情于景,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体会。本片段教学以月亮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切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铺垫。

这一片段是全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文章感情起伏的高潮。课文通过语言文字与乐曲旋律的融合、复杂情感和特定情境的映衬,自然地创设了想象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在这样的朗读体会中,学生感情之弦达到了一触即发的境界,但往往对乐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的理解还停留于表面,所以在教学中抓住语言文字流露出的句式美,运用教师深情的语言、动人的音乐,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中使感情得以升华,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想象的空白点,让文本内容变得更丰厚。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乐曲的内涵实现更加深入的领会。

二、母之爱,牵出想象的情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用母爱,让“我”的心灵浸润诗情画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月光启蒙》这篇文章以“月光”一词为文眼,整篇文章在月光映照下,显得洁净而又高雅。月光本身就容易引人产生遐想,作者孙友田以此为文眼,可谓独具匠心。文中的“我”童年生活就是以明月星光为伴,而我的母亲正是在这样如水的月色里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等,给我人生的启蒙。文定的环境也给启蒙增添了想象的空间,那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构成了神秘的夜空,令人心醉。作者孙友田今天的成就以及写作的风格、情感与小时母亲的月光启蒙是不可分割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文中提到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笔者认为,可能母亲自己也不知道那些歌谣、谜语、故事会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她就是想用这些民歌民谣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真挚的爱,至于母亲识字与否则无关紧要。“我”从母亲的歌谣中体会着月夜的宁静与诗意,享受着世间最伟大、最圣洁的母爱。新《课标》对于课程资源的整合也非常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本中的空白,挖掘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在如此“母爱之美”的熏陶下,孩子们的心灵会受到启迪,得到净化。

三、月之美,掀起想象的涟漪

《望月》中的第二段描写的是望月美景,这给人物活动背景增添了一抹亮色。“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下,江水中晶莹闪烁的光斑,江两岸的黑色剪影,以及银色的花边”。

案例:

师: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听后思考)

生:江两岸的黑色剪影,还有那精致的银色花边,构成了一幅秀丽的月光图。

……

师: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说得真棒!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比较喜欢这一句“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此处描写“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将江水流动,写成光斑跳动,江水一下子就活起来了。

……

师:(范读)月亮出来了,安静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生:老师你读错了,应该是“安详地”而不是“安静地”。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同学们觉得此处用“安静地”合适还是用“安详地”合适呢?

生:我认为用“安详”好,因为这样写把月光的柔和写了出来。

生:我喜欢“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句话,因为这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曲之韵,母之爱,月之美,奏响了孩子心灵的乐章,给孩子开辟了想象的天空。 三篇课文聚焦月亮,因月生情。学生对月亮的情和爱,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参考文献:

[1]张洪生.语文教学参考用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蒋玉军.语文新教案[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