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及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包括调整收入分配、发展消费信贷、转移政府支付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消费需求 居民收入 消费信贷 政府支出

中图分类号:F03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28-0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扩内需重点是刺激居民消费。由于金融危机强化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当前需采取综合措施着力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总量不断增长。但同时,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持续走低,即期消费受到了抑制,使得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呈减弱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居民的消费级别和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1.居民消费支出迅速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率呈走低之势。1978年―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8%,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488亿元,2009年1~9月累计总额已达到896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我国消费规模实现了标志性突破。居民消费支出在逐年上升,2004年为63833.5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93317.2亿元。由表1中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但居民消费率偏低。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消费总量的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消费率过低,其即期消费意愿和行为受到压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2.二元经济结构升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和基尼系数的不断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3.4元。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上升至13785.81元,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140.4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愈来愈大。基尼指数用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其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分配越不均匀。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跨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2006年为0.46,2008年达到0.65,这个数值已达到收入差距悬殊的水平。

3.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倾向走低。消费结构就是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国居民食品性支出相对增多,从2006年起恩格尔系数有所抬头,2007年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到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实体企业的员工收入减少,使得居民的非食品性消费也减少,而在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实施,家电下乡让农民的非食品性消费增加。到2007年底,汽车、旅游、通讯居民消费锐减,当前除食品性消费外,医疗、教育、文化、保健逐渐成为消费主流,而一度高速发展的房产、汽车市场虽然有所回落,但还是消费主体。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说明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占的比重愈来愈小,居民消费意愿在减弱,这与凯恩斯的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吻合,而凯恩斯从他的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中导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结论,所以说,当前我国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1.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消费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上升,引起需求不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愈来愈大,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低下,限制了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导致投资和就业不足,进一步降低其消费能力;居民收入差距大降低了平均消费倾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引致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缓和当前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低收入者很难摆脱困境,长期沦为政府低保对象,进一步促使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和消费需求的不足。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增加。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下,社会保险支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国家的福利支出大幅减少,个人支出增加,这对习惯于政府、企业包揽的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改变了其支出预期,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倾向下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国家财力的原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以城镇居民为核心,农村居民较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安全可靠。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对农民消费需求影响较小,农村居民缺乏社会保障,从而对农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此外,受当前的教育体制影响,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为了保证子女未来的教育支出,就会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

3.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不成熟,不能有效刺激居民增加消费。消费信贷实现了消费者在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自由选择,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但是我国居民传统的节俭、自给自足观念使得许多人还不能接受信用消费。金融危机使居民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预期下降,居民消费信心也不足。另外,消费信贷价格的过高,导致了消费信贷需求不高,尤其对广大中低收入者而言,过高的价格将他们排除在信贷消费之外。再者,我国消费信贷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征信机制,信贷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制约着消费信贷的发展。消费信贷在城乡间发展不均衡,农村信贷消费基本空白,这也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三、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1.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推动消费需求。首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少征或不征税,调高纳税起征点。2006年1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了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为适应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新情况,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国家应适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其次,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城镇内部以及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的种、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粮食等农产品增产增收。对于城镇低收入者,政府应提高其最低工资,调高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补贴等收入标准。另外,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如对失业下岗人员提供低价或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由此,使居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推动居民消费需求。

2.发展消费信贷,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从广义讲,消费信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消费信用化的表现形式。我国当前经济处于“产品相对过剩”时期,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发展消费信贷,适应了这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刺激和启动消费市场,将各种潜在的、预期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消费需求,缓解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的和时空上的失衡关系,必将对推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现出重要的作用。消费信贷对于提高消费信心,倡导适度消费观念,既有直接政策效果亦有间接倡导新消费观念的积极意义。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问题较多,如信贷品种单一,手续麻烦,有些规定不甚合理等。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逐步建立、完善消费信贷体系,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3.调整政府转移支付,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政府支付的侧重点,加大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品、基础建设以及农村补贴的支出。2009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实施“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居民消费。但是,在此过程中,中间商的获利远大于农民得到的实惠,政府应全面完善、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真正能够不折不扣的获利;政府应加大对居民医疗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国家在医疗费用中承担的部分,尽量使农民享有一定的医疗补贴;加大对基础性教育的转移支付,提高基础性教育的质量,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投入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教育领域的资金,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扩大助学贷款涉及的人群,增加助学贷款投入等;正视住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改革进行调整,如多建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以缓和当前的住房矛盾。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提升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即期消费甚至信贷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建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探索,2009(4)

2.张福吉.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形势分析[J].中国商界,2009(4)

3.郭春丽.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30)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