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给卡夫的一封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好:
与你简单的聊过半小时后,我想应该将我的经验和想法总结给你,这其中也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许只是我的拙见。但多年来经营桌游吧、推广桌游的经历,我想这些想法和思想总会有一点点用途的。
首先,桌游吧的出现是必然的,只要经营有道,并且有人守业,相信开一家百年老店是没有问题的。如此确定的论据很多,不知你的经历如何,这里就啰嗦两句:1,桌游是传统游戏在当代的称呼,她与古代传统游戏(多数为棋类)一脉相承,是人类最原始的娱乐方式,就算经历各种战争和变迁,也没有被遗忘;2,桌游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这与世界和平和生活安定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桌游吧所需要的桌游产品正以每年几百甚至上千的数量增加着,而且几十年前的经典作品依然有其价值,所以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不缺产品,缺的是传播者;3,桌游吧是国外游戏和国内玩家之间的桥梁,这一点我相信你能体会到。
其次,桌游吧有存在的空间,在桌游出现在国人的视线以前,城市里的娱乐方式大概有:ktv、夜店、酒吧、咖啡厅、水吧、台球厅、网吧、游戏机厅、麻将馆等。那时看来是相当丰富的,也不觉得会有什么新的娱乐方式出现。但桌游出现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桌游产品和场所,产品好说,但场所呢?其实桌游对场所的要求很简单:一张大桌子几把椅子,明亮的灯光,可以欢呼的氛围,一些家庭就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但就是这3点,基本没有可用的现有场所,唯一接近的就是咖啡厅和水吧。可咖啡厅一般低调安静,小桌配沙发,灯光也会比较暧昧,到是水吧相比之下较为合适,因此,在有桌游吧之前,桌游活动多数都在水吧或者休闲餐厅组织活动。但随着桌游日益普及,更多的桌游爱好者希望随时可以玩到桌游,而且品种丰富有专人指导。而桌游活动多是周末,且品种有限,再加上是玩家自发组织,并不正规。所以在桌游人群不断扩大的趋势下,桌游吧的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促使经营有道的桌游吧不断趋向稳定和饱和,并促生更多的桌游吧。
再次,桌游吧的经营模式有待探讨。中国第一家国人开的桌游吧,应该算是翔毅接手的ff桌游吧。大约6年前,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附近。我那时去过,约80平米的屋子,外屋是桌游,内室是漫画,那时的收费应该是饮料单点,并按时间,也有包天的价格,但具体我已经不记得,游戏那时也有几十种。之后在上海出现了由台湾人jamy开的桌游销售店funbox,同时也有很小的地方可以体验,但不收费。之后,上海开始有茶吧允许玩桌游,并以搞《现代艺术》成为特色。从2008年开始,桌游吧开始不断的出现在各地,经营模式都是按小时和包天两种。这种经营模式一直是主流方式,较为类似网吧的收费。相信很多经营者都在思考经营模式的问题,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既可以合理的挣钱,又不会让玩家觉得昂贵。我曾想过按桌收费,按游戏收费,按服务收费,但始终没有尝试。其一是因现有方式双方基本都可以接受,其二就是担心吃亏或者吓走客人。在一些中小城市,一些桌游吧只有包天价格,但往往很低,这也是与当地实际消费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经营模式不会一成不变,但要因地制宜。作为桌游吧的经营者,应是最了解玩家和市场的人,只要够聪明,就一定会找到生存之路。
最后,桌游吧的发展,我相信这是你非常关注的一点。咱先举几个例子:第一,上海在2008-2009年是桌游吧大爆发的一个时期,高峰时有800多家。究其原因是上海在桌游吧之前,没有类似避风塘的水吧,导致这种休闲场所缺乏,所以会有爆发的现象;第二,北京在有桌游吧之前,不仅避风塘水吧非常普及,且杀人吧也繁荣一时。这使得桌游吧在开始之初就有竞争者,所以北京的桌游吧虽然也有过集中开业的时期,但最多时也就200多家,因为相关人群已经被占据很多,所以对桌游吧的需求并没有上海那么高;第三,在欧洲、北美等国鲜有桌游吧,外国桌游主要是作为产品销售,玩家多是买走在家里玩,并不需要桌游吧这种场所,而且由于语言没有障碍,可以自己读说明书,不需要指导。
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简单的看出,桌游吧是因为国情而出现,此乃必然。那么随着国情变化,会不会出现必然的发展或灭亡呢?我觉得发展是必然的,这基于国外桌游和国内桌游的发展,如有一天,中国桌游像今天德国桌游一样,那么桌游吧可能会逐渐减少,并变成零售店。但这种文化的渗透和延续,至少需要几代人才能实现。所以,桌游吧会逐渐发展成为提供桌游,销售并体验桌游的一个聚会场所。但销售是桌游吧未来必须包含的一部分,因为随着桌游的普及和国内桌游的发展,销售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而靠杀类游戏起死回生的避风塘、水吧则会消失。因为,当传统游戏真正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时,桌游吧就可以完全将之取代。
将来我可能还会给你写第二封信,希望这些闲言碎语能对你的经营有所帮助。
祝顺利。
友:君子不器
2012年7月30日
君子不器
北京资深桌游玩家,帝企鹅桌游店老板,亲身经历了国内桌游活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现为诸多媒体撰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