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关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在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中,自发面部表情的识别、组内优势效应以及面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对称性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言理论、中国民间模型和EMPATH 模型从不同角度对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而眼睛线索和语言效应以及其他因素是面部表情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会趋于更精细、实用性更强。
关键词:跨文化;面部表情识别;理论解释
引语
情绪是综合了人类的感知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状态,情绪识别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作为信息的载体,与语音、体态一样,是研究情绪的重要客观指标。对表情的系统观察最早可追溯到达尔文, 他通过对人类和动物表情的细致观察, 同时搜集他人的观察记录得出了人类的表情起源于动物先祖的各种适应行为的结论, 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专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 开创了表情识别研究的先河。目前有关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面部表情识别的性别差异;(2) 面部表情识别中的年龄差异;(3) 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及ERP成分;(4)特殊群体的面部表情识别。
1.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内容
1. 1 自发面部表情。由于自发面部表情对自然人的实时表情, 比刻意地让面部某个肌肉运动或者做出某种面部表情更难以被研究者控制, 跨文化研究中面部表情的表达者可能会做出与情绪无关的面部肌肉运动, 研究者们仍不能确切地指出这些表情具体代表着什么情绪。并且这种现象会降低观察者判断自发面部表情的正确率[1]。
1.2 组内优势效应。和神经文化理论主张的情绪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看法不同,新近很多研究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所谓的组内优势效应,是指当情绪由自己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表达时,就更容易被识别。换言之,人们在判断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面部表情时, 其准确性要高于判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面部表情。对中美两国健康成年人对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和中性6种情绪面部表情的识别率进行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厌恶、恐惧和愉快表情的识别率明显低于美国人,美国人对于男性愤怒和女性悲伤面孔的识别率显著高于中国人[2]。
1.3 面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对称性。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面部表情特征信息具有文化差异和情绪种类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在上下面部信息的不对称性上。Ross和Reddy研究表明, 人们用脸的上(下)部分比用脸的左(右)部分更容易做出面部表情, 这引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上下面部信息。研究面孔特征信息的提取对理解人们表达和识别情绪有重要作用。Eisenbarth和Alpers考察健康德国大学生观看面部表情时的视觉扫描路径, 发现相对其他面部表情, 被试观看开心表情时将更多的注视点放在嘴巴上,观看悲伤表情时更多的将注视点放在眼睛区域。
2.理论解释
2.1 方言理论。早期解释面部表情跨文化一致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理论是Ekman于1972提出的神经-文化理论,该理论为方言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Effenbein 和Ambady在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情感系统”和一个“特殊情感系统”。普遍情感系统像一种语言系统对所有文化来说有着相同的表达情绪的作用, 让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 独特情感系统包含了一些对“普遍情感系统”的调整,而每种独特情感系统就是一种方言, 它独立地执行相应的功能, 受文化、教育等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绪[5]。
2.2 中国民间模型。中国民间模型是一个用中国的语言来描述面部表情的语言模式,它认为中国人更倾向于用自己语言(如成语)来表达和理解面部表情和情绪, 并将其描述成复合的情绪, 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人(如美国人)将面部表情理解成离散的情绪,并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中国民间模型认为中国人在面部表情识别时有4个特点:(1)中国人在知觉面部表情时, 脸的上半部分(如眉毛和眼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中国人一般不会对情绪进行离散地分类,因为他们对面部表情的描述不包含情绪术语;(3)几乎所有面部表情的描述都是关于部分的面部运动或者是部分的面部结构;(4)当描述一种情绪时, 中国人会将这个情绪在面部的突出特征描述出来[3]。
2.3 EMPATH 模型。认知心理学倾向于将人的认知过程计算机化,使用计算机模型解释人类一生学习识别面部表情的过程。Dailey 等人认为, 人在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和分类的时候并不是将面部表情看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于是他们提出了面部表情分类模型EMPATH。这个模型包括三层, 第一层是由一系列和视觉皮层的复合细胞相似的神经元组成的,它负责感知和过滤面部表情图像, 能使图像的细微变化突显出来,被称为“知觉层”,; 第二层是进行主成份分析的“完形层”, 这一层是由50个主成分(也称隐藏单元)组成的反向传播网络, 这个网络能重新生成先前输入的信息,其中主成份能提取出高维数据中作为子整体的表征; 经过过滤和主成份分析, 就会在最后一层“分类层”分类成6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存储起来。但在识别面部表情时, 它遵循全或无的规则, 而不是将每种基本情绪作为选项[4]。
3.面部表情跨文化识别的影响因素
3.1 语言效应。对听辨结果分析发现,面部视频信息的加入有益于情感的感知,视频和音频信息在跨文化的情感解码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关距离空间分布模式说明听辨结果具有稳定性跨文化的情感感知存在普遍的心理基础。隋雪、任延涛的研究表明个体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具有共性,但在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心理能量消耗不同;并且表情识别对面部不同部位信息依赖程度不同,对眼部信息依赖程度更大[5]。
3.2 眼睛线索。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呈逆V型,因为面部表情识别主要以眼部信息为主,其他部位信息为辅,在时间短的快速判断过程中,嘴和鼻子部位信息对判断作用也较大,面部表情判断是在整合眼部与嘴和鼻子部位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过程通常先从提取眼部信息开始,然后转向鼻子和嘴,形成眼动轨迹的第一部分,接下来转向提取另一只眼睛的信息,形成眼动轨迹的第二部分。国内一项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中眼睛线索作用较弱;识别伤心情绪时,眼睛线索作用较大;识别开心情绪时,眼睛线索作用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线索作用逐渐增大[6]。
3.3 其他因素。除以上两种影响因素外, 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与人格特质(如外倾性和责任心) 、社交性人格类型和社会调节能力有关。种族和性别, 也会影响面部表情的识别。
4.展望
随着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面部表情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呈两个趋势。第一,表情刺激的动态化,更能客观的反应真实表情产生及变化过程。第二,表情刺激制作的精致化。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进步使制作精细化表情刺激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降低了表情图片刺激的制作难度,而且使各种表情识别早期方法的灵活性也得以拓展,可以有选择的部分呈现。在未来,面部表情识别的潜在应用性会进一步得到开发,形成实用性的系统。(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1101班)
参考文献
[1]Matsumoto, D., Willingham, B., & Olide, A. (2009).Sequential dynamics of culturally moderated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12691275.
[2]汤艳清、欧凤荣,吴 枫,孔令韬1中美两国6种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4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Vol.40 ,No.5 May 2011
[3][4] 韦程耀 、赵冬梅,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10, 16141622
[5]隋雪,任延涛,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心理学报,2007, 39 (1) : 64~70
[6]王柳生、钱萼,张庆,潘发达;面部表情识别中眼睛的线索作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Vol. 10 No. 6.Nov.,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