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劳动力产业间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劳动力产业间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是第二、第三产业集聚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直接经济动因。为使城镇化与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应与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速度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本文从1978年以来新疆劳动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对速度出发,分析新疆城镇化过程中及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加快新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调节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1978年以来新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特点

1.劳动力结构转变加快,但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的情况,可以用结构偏差系数来分析这种滞后的相对性。结构偏差系数是用GDP产业结构的百分比除以同期劳动力产业结构的百分比再减去100%所得到的差。2002年新疆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16.20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6.80个百分点,反映出新疆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2.劳动力的非农化转变波动明显

新疆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的变动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1978年~1990年为明显缩小阶段。偏差系数由1978年的-50.81下降到-43.37。这一时期产值比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劳动力结构稳步下降。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基本协调。(2)1991年~1995年为波动变化时期,呈现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迅速下降,劳动力结构稳步下降。(3)1995年~2002年结构偏差系数呈现出回升趋势。产值比重下降较明显,同期劳动力就业结构相对较稳定。这表明新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结构变化比产值比重变化,不仅滞后,而且在近10年来又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3.相对于城镇化速度而言,非农产业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较快

城镇化速度与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两类指标来反映:一类是一定时期内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百分点与同一时期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的百分点之比(计为D),它表示当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城镇化水平的相应变化;另一类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的增长率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增长率之比(计为E),即城镇化水平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弹性,它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增长1%时,城镇化水平的相应变化。两种指标的差别在于,后一种指标(即弹性E)的值受基期的城镇化水平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把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力的非农化(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应该说前者事实上包含了后者的内容,但由于新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两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又分别开来与城镇化速度加以比较的必要。这样一来两种指标就变成了四个指标。其中DI 、EI反映了城镇化水平与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关系,D2、E2反映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关系。这几个指标说明了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反应程度,换句话说,它表示城镇化相对于劳动力产业转移速度而言的相对发展速度,简称为城镇化的相对速度。本文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及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均采取非农人口占各区域总人口的比例来计算。根据新疆各时期的D、E值的变化及与全国比较可以发现新疆劳动力非农化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对速度有如下规律:

根据1995年~2006年新疆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1)根据1978年~2005年统计数据分析,新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8.91个百分点,同期劳动力的非农化比重提高了16.87个百分点,新疆各时期的D、E值几乎均小于1,说明无论是劳动力的非农化还是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对新疆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都较弱。原因是各时期城镇化进程均滞后于非农化进程。就第三产业来看,新疆的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劳动力提高的比重,三产对新疆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小,但却有逐渐增长趋势。当然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计算所得数据,造成新疆D、E值偏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方面新疆的非农化速度过于缓慢,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2)从表2来看,1995年~2000年D1的值达到这一时间序列的最大值,为0.82,而且E1的值达到了1.08,表明这一时期劳动力的非农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非常强,城镇化相对速度较快。

(3)在整个时段来看,全国城镇化速度与非农化速度基本同步,从全国的非农化与三产对城镇化速度的推动作用来看,非农化的作用是大于三产的作用的。而新疆的D、E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但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始终都占很小的比例。

二、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小

新疆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弱,一些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太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差。新疆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多为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没有发挥出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2.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城市间的经济关联较弱

新疆属于典型的干旱区,在现有的绿洲上初步构建了一个相对较稳定的城市体系,特大城市(乌鲁木齐)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于内地同级城市比较弱,城市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都较慢,城镇体系在规模结构上不完善,城市职能分工不明显,其地域属性决定了城市间的联系弱,绿洲城市的发展受到资源、交通等种种因素的限制。

3.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64.9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5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城市居民为34%。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

三、加速劳动力的非农转化,提升新疆城镇化水平

1.在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基础上,加大农村非农经济比重

新疆是干旱区,绿洲经济是其主导经济,绿洲农业是绿洲经济的基础。新疆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初级水平。绿洲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农业结构的多层次性,农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内涵随着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农业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农业结构的要素,同时本身又是次一级的结构,从而形成农业结构的多层次性,与之相对应地,农业结构调整既包括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品种结构、地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农业系统内部产业链延伸和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调整,还涉及农业投入结构、农产品流通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农业经营组织结构的调整等。针对新疆绿洲农业结构的问题,总体思路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品种品质和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绿洲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绿洲农业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大非农经济比重,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2.积极调整、发展第二产业,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新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程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和资本密集型程度相对较低的产业。首先,从轻重工业比例来看,应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使其适合新疆工业化进程,又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纺织、食品等制造业。其次,针对矿产资源的优势,进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各地区农产品的特点,搞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不仅要面向新疆、全国,还要将品牌打到周边国家,新疆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与多国接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对外开放口岸,发展口岸经济,作为国家物流中转枢纽,充分发挥国家西部桥头堡的作用。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合作,技术上的交流,带动新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新疆城镇化建设

根据第三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的特点,新疆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文明的扩散作用,增强其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新疆的第三产业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应该在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行业的同时,有步骤地建立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配套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区区情的统一市场体系,以及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行业。如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旅游业,即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在社区参与下带动当地居民富裕。

四、结语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新疆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滞后于其产值结构,并有加剧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有所上升,但速度非常缓慢,同时,新疆第二、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低,城镇化的相对速度慢,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城镇化的速度。今后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劳动力的非农转化(包括职业的转换和地域转移),推动新疆城镇化进程,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及地缘优势,带动新疆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民:中国80年代城镇化速度与劳动力产业转移速度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993,(1),25~28

[2]孙文生靳光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研究――河北省情况剖析[J].人口研究,1993,(4),29~35

[3]新疆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5]师博秦放鸣: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3(3):48~52

[6]高志刚: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J].干旱区地理.2004(4):593~596

[7]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8]靳英华:我国双重转变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