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结构设计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结构设计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结构设计简介,对计算软件进行比较,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焚烧厂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38-01

1 项目简介

垃圾焚烧发电厂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年处理能力55万吨(进厂量)。焚烧采用3×500t/d台机械炉排炉,汽轮发电机容量为2×15MW。综合主厂房包括垃圾受料加料与工艺辅助设施,焚烧车间,烟气净化车间,汽机除氧间以及主控楼。垃圾受料加料与工艺辅助设施包括上料坡道、卸车平台、化学水车间、中心化验室、空压机房、机修车间、浴室、柴油发电机房等。卸车平台长98.5m,跨度42m,屋架下弦标高16m。焚烧车间由垃圾池、垃圾吊控制室、除臭间、空调机室、低压配电室、渣坑等组成,焚烧车间尺寸为49.5x70m,屋架下弦标高44.4m。烟气净化车间由烟气净化车间和飞灰稳定化车间组成,烟气净化车间长70m,宽37.5m,屋架下弦标高27m。汽机除氧间由汽机间和除氧间组成,长度47m 、宽27.5m,汽轮机间屋顶下弦标高19m,除氧间屋面标高24m。主控楼由控制室、电子设备间、高压配电室、电缆夹层、办公室以及设备机房等部分组成。长度39m、宽22m,屋面标高20m。围护结构采用压型钢板。

2 结构设计简介

2.1场地基本情况

拟建场区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侧,场区地貌形态属大沽河下游冲洪积与冲海积平原的一部分,场区内微地貌形态为水塘,水深0.5~1.0m,场区总的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南北高,中间低,最大高差约1.73m。

整个场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未见明显地质构造痕迹,钻探过程只发现有岩石的层理、原生节理和风化裂隙等,故本场区地质构造简单,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地区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为0.5m。

2.2 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

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第四系砂性土层中,即第③④⑥层中,属微承压水。初见水位埋深1.70~4.20m,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基本风压:Wo=0.60kN/m2 基本雪压: So=0.20kN/m2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0.05g)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

2.3 主要结构层荷载

1、主厂房7m垃圾卸料平台:垃圾转运车额定最大总质量500KN;

2、主厂房7m锅炉运转平台:8 KN/m2;

3、主厂房26m垃圾上料平台:8 KN/m2;

4、主厂房16m余热锅炉平台:4 KN/m2;

5、汽机间3.4m平台:8 KN/m2;

6、汽机运转层7 m基座及检修平台:15 KN/m2;

7、除氧器间13 m平台:4 KN/m2;

8、主控楼控制室楼面:6 KN/m2;

2.4 各车间结构型式

垃圾受料加料与工艺辅助设施钢筋混凝土框架,7m标高为垃圾卸料平台;垃圾仓底标高为-5m,顶标高约26m,跨度21m,长80.2m。垃圾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池壁四周设置钢筋混凝土扶壁柱。

垃圾上料平台标高约26m处,平台上共设置三个垃圾料斗。

垃圾仓部分设有2台160Kn重级工作制抓斗吊车,Lk=28.5m。轨顶标高约34.2m,吊车梁按钢吊车梁设计,采用Q345级钢材。

烟气净化间采用钢管砼格构柱,屋面上设检修电葫芦,柱顶标高为27m。

2.5 结构计算软件比选及计算结果分析

关于程序的选择有如下考虑,本结构以SATWE建模整体分析为主,综合主厂房属空旷的空间结构,纵向砼梁及砼墙对整个结构的贡献已不能忽略,且有垃圾仓剪力墙,因此应尽量采用空间计算软件;而空旷结构没有楼层,SATWE按层分析与真实情况不符,故采用PK平面计算校核,同时又以sap2000建模分析加以比对。从计算结果看,梁板配筋结果较为接近,柱计算结果差别较大,PK平面结果最大,sap2000次之,SATWE相比较最小,PK平面完全没有考虑纵向梁板的贡献,其计算结果显然偏大,最终是综合考虑了三种程序计算结果。

结论

综上,对于这种体型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现阶段并无准确无误的计算软件,各个软件各有利弊,需综合比较并与各方协商获得既经济又安全的结果,但目前缺乏权威机构或部门给出结论作为支持,故我方采用较为稳妥的做法,几种计算结果均满足进行设计,且与以往设计过已投产数年的焚烧厂设计相比较,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结构的安全性已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光虎,多高层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 建筑结构2001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作者简介:

陈希 (1979-),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硕士,结构专业,研究方向: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