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通过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南阳市小麦种植早茬应以豫教5号、豫农202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衡观35;中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种植偃展4110。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比较 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78-01

小麦是南阳市主要夏粮作物,也是宛城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居粮食作物首位。筛选适合宛城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是搞好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2012-2013年我们在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进行了大区对比试验,以观察比较各品种的长势、性状及产量,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

该试验设在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农户卢连彬的责任田内,试验田为砂姜黑土,中高产水平,前茬为玉米。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有排灌条件。

2.参试品种

共设8个参试品种,其中半冬性品种4个:众麦2号、豫教5号、豫农202、西农979;弱春性品种4个:郑麦7698、郑麦9023、中焦2号、宛麦19。

3.试验设计

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每区占地0.5亩。生育期间定点调查群体动态及产量结构,成熟后,每品种取长3尺,宽2尺两个样点测产、考种、取平均值。以宛城区主导种植品种西农979和郑麦9023为对照。

4.大田操作与管理

整地时用旋耕机旋耕两遍,机耙一遍。亩底施(N-P-K为25-9-11)的三元复合配方肥50公斤。2012年10月18日用机播楼(每幅1米,4行)统一播种,亩播量均按12公斤。播种时土壤墒情差,由于渠中无水,无法灌溉,直到11月3日下雨才解除旱情,11月10日左右齐苗,试验适期播种,出苗延迟。2月2日、3月9日分别灌溉1次;2月22日进行化学除草1次,5月13日用磷酸二氢钾+烯唑醇+微肥进行“一喷三防”。各品种田间管理措施一样,并在同一天完成。5月26-28日分别成熟并收获。

二、试验结果

1.去年试验的总体情况:气候对半冬性品种不利。一是造成出苗晚(11月10日齐苗);二是受冻害,4月19-22日强寒流(4月19、20日低温仅2-5度)出现旗叶叶片干枯和小花败育,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西农979、郑麦7698、众麦2号受影响较重,旗叶出现干枯,豫教5号、豫农202受影响较轻,仅旗叶叶尖干枯;郑麦9023、中焦2号、宛麦19基本未受影响;三是5月11-14日和5月20-24日两次高达32-35度高温,明显缩短了灌浆期,降低粒重,影响产量。

郑麦7698赤霉病发生较重,在去年大田赤霉病发生较轻的情况下,该品种仍有发生,说明不抗赤霉病。

本试验产量结果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高产品种,单产突破550公斤;第二档为中高产品种,单产在510-540公斤;第三档为中产品种,单产在500公斤以下。多数半冬性品种在试验中表现较好,在中高档范围内。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小麦试验产量表

2.品种特征特性

2.1众麦2号:半冬性品种,该品种平均株高69厘米,全生育期220天,生长整齐,叶片上冲,分蘖力强,亩成穗数多;株型较松散,较抗倒伏;旗叶短宽直立,干尖较明显,后期不耐高温,成熟落黄一般。平均亩成穗51.6万,每穗31.2粒,千粒重32.3克,单产516.8公斤,产量在试验中位于第二档,从产量结构看,千粒重显著低于常年,三因素不协调,究其原因,主要受晚春强寒流和灌浆期两次高温影响。

2.2豫教5号:半冬性品种,平均株高73厘米,生育期221天,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起身拔节期生长稳健,穗层整齐;旗叶上举,穗、叶色灰绿,穗下节较短;穗较大,子粒白色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成穗38.1万,每穗37.4粒,千粒重39.5克,单产560.5公斤,产量结构协调,在试验中最高,综合表现较好。

2.3郑麦7698: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平均株高72厘米,生育期229天,苗势壮,越冬耐寒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性好;纺锤型穗,结实性好,白粒;平均亩成穗40.8万,每穗35.7粒,千粒重36.4克,单产528.6公斤,产量在试验中位于第二档,该品种易感赤霉病。

2.4豫农202: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平均株高69厘米,全生育期220天,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长方型穗、穗层整齐,穗粒数较多;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平均亩成穗37.8万,每穗36.3粒,千粒重39.1克,单产533.3公斤,产量结构协调,在试验中位于第二档。

2.5西农979:半冬性早熟品种,平均株高70厘米,全生育期220天,幼苗微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旗叶窄长上举,抽穗较早,灌浆速度快,早熟性突出;穗近长方形,穗层较齐,籽粒色白皮薄、卵圆形;平均亩成穗41.3万,每穗31.8粒,千粒重35.6克,单产479.8公斤,在试验中位于第三档。去年在生育后期受强寒流和高温影响严重,导致早衰,产量较低。

2.6郑麦9023:弱春性品种,平均株高76厘米,全生育期219天,幼苗叶片宽大,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穗纺缍形,穗层整齐,灌浆快,籽粒白色、粒大,后期熟相好。平均亩成穗26.3万,每穗31.8粒,千粒重44.0克,单产418.7公斤,在试验中位于第三档最后一位,主要由于种子出苗率低,导致基本苗少,亩成穗少,产量低。

2.7中焦2号:弱春性品种,平均株高83厘米,全生育期219天,幼苗直立,叶色深,苗势壮,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叶片长宽,穗层整齐,结实性好;长方型穗,籽粒角质,成熟落黄好。平均亩穗数45.8万,穗粒数31.2粒,千粒重37.1克,单产529.8公斤,在试验中位于第二档。

2.8宛麦19: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平均株高78厘米,全生育期219天,幼苗直立,分蘖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纺锤型大穗,成熟落黄好;平均亩成穗数36.0万,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4.0克,单产528.3公斤,在试验中位于第二档。

三、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各参试小麦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豫教5号产量位居第一,平均亩产560.5公斤,豫农202位居第二,平均亩产533.3公斤,亩产优于对照品种,这两个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去年在晚出苗、生长后期遇到强寒流和高温影响,灌浆期缩短情况下,成产三要素协调,能够取得如此高产量,说明两个品种适应性强,灌浆速度快,适合宛城区种植。中焦2号、宛麦19单产在528.3-529.8公斤之间,差别不大,产量高,亩产优于对照品种,适宜宛城区气候,但两品种株高较高,不适宜套种田块,由于是第一年参试,应继续试验观察,同时进行高产示范。郑麦7698虽然产量较高,但该品种不抗赤霉病,加之该区群众防御赤霉病能力欠佳,所以不适宜在该区推广种植。众麦2号产量较高,但成产三要素不协调,抗晚春寒流能力差,综合表现不好,也不适宜在该区种植。西农979和郑麦9023均为宛城区当家品种,生产上应逐步淘汰。

根据试验和大田表现,宛城区在今后生产中,早茬应以豫教5号、豫农202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中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搭配种植偃展4110。需要试验示范品种:中焦2号、宛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