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展“质疑”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展“质疑”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但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提书上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可塑性最强,我编制的学案最后一题都是自学过程中的“质疑问难”,硬性规定每篇文章都要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是思而无果的,也可以是独立思考,或通过合作探讨予以解决的,无论对错都可出示答案。刚开始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都给予肯定。最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幼稚的,没有多大价值,但也尽量找出其中合理的部分,给予表扬,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也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两个单元训练下来,我两个班的学生都“敢”问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我对学生提出要求: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那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工具书或与他人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要深入思考后再提问,要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这个要求提出时,学生议论纷纷,都说有难度,有学生当时就提出“不知道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教给质疑方法的火候到了,就要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语),甚至能够深度质疑,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在文本精彩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体会精妙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朱自清的《春》这一课里有大量优美的语句,我先提出一个问题:“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比喻,有什么好处?并给他们指明了这种问题的答题思路:先说把什么比作什么,根据喻体的特点来判断本体的特点,就能说出这些比喻的好处了。经过讨论,学生很快说出喻体的各自特征:牛毛多而细,花针细而亮,细丝柔而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春雨的美景好像都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全班通过讨论回答了这个疑问,又在文中找到了多处类似的语句进行质疑,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用句的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重难点之处质疑。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质疑,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三个太阳》时,有学生在“自学质疑”中提出“南极的气候、环境那么恶劣,这些南极人为什么还要去?”我立刻想到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本文的主旨学生也就领悟了。我调整了教学流程,把这个问题在课前抛给全班同学,让他们自己找材料、展开深入讨论,最后同学们交给我一份材料“南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南极是地球上惟一至今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各国的重大利益”,然后大家得出结论,“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 在搜集材料和讨论的过程中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气概,对“南极精神”有了真正认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然地糅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既轻松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质疑的成功感,学生自学中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激发。

在看似矛盾处质疑。很多大家的文章看似前后矛盾,实则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地方质疑,能帮助其更深刻地解读文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质疑:那夜的戏让人看得打呵欠,他们都没看完就离开了,几个孩子做出来的豆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味,为什么作者结尾却这样写呢?我追问了一句:“如果同学们是文中的‘我’,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学生回答:“和小伙伴们一起煮豆,好玩”“那天的景色太美了,我很喜欢”“我喜欢小伙伴们高超的划船本领”“我和小伙伴们纯真的友谊,和他们在一起太有趣了”……最终学生明白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孩子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成年以后还怀念童年的这段往事呢?”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求。这样的质疑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从文本留白处质疑。“留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展开思维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处处有留白的存在。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泰格特《窗》的结尾就遵循了这条名言,文末只用了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而且是独句成段,戛然而止。课上我提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这个结尾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提出:“老师,我觉得不解恨,应该让不靠窗的病人悔恨至死,作者为什么就这样结束了?”我随即说:“请大家在结尾后续写一段情节,试试看。第一种情况:悔恨喷血而死;第二种情况:先悔恨,再振作,效仿死去的靠窗病人给病友讲类似的故事;第三种情况:仍然执迷不悟。”最后大家倾向第二种。不管哪种情况,对嫉妒者都是一剂警醒剂,对高尚者都是一首激昂的颂歌,这意犹未尽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来了一次强烈的心灵地震,最后一笔的平实叙述使全篇得以升华,令人恍然大悟时,也产生了久久难以平息的思索。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样有价值的质疑,引导学生玩味、体会留白的妙处。

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在《三个太阳》中:“他一点儿没有察觉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同样的内容,用了不一样的标点符号,表情达意就完全不一样。引导学生抓住上下文的意思和两个不同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辨别出第一个是设问句,第二个句子是回答,“太阳”喻指“我”,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有的是时间,三叔将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所以,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标点符号,很值得我们质疑问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文本质疑的方法是很多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深度甚至是多元解读文本。质疑教学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质疑学习的方式,尊重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始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