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手”也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手”也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凭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方法预先进行了解、思考、质疑的求知过程。教师在预习过程中要提供支持策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先学的作用,加强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合研究,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预习;方法指导;训练思维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如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校一直研究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创建“自主习得的课堂”,引导学生在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总结、自主拓展的全过程中实践着自主学习。为确保研究实效,学校采取了专题研讨的方式,把“自主预习”环节作为今年研究的重点,要求每一个教研组要结合自己的学科需要,针对低、中、高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应习得的结果、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支持策略、学生预习的内容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且积极做好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合研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先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谈中年段基于“自主预习”的语文第一课时的设计与实施。

一、对课前预习现状的反思

传统的课前预习内容,大多集中在圈画生字、认读新词、朗读课文等基础知识方面。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主要采用教师出示词语、检查朗读、教学生字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低,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位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更谈不上个别指导。虽然有的教师设计了导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但导学单上的重点仍然是教师设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完成。有的导学单内容繁琐,如标注生字读音、解释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等,使学生陷入了“预习即练习”的困境。这种课前预习任务繁重,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参与,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为了完成导学单,甚至会照搬《课课通》上的内容,其机械的“搬运式”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

二、“自主预习”的内容与呈现

我们认为,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凭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思考、质疑的求知过程。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初步得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从而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由此,我们将预习的过程概括为圈字、标节、朗读(关注字音和长句)、质疑四个步骤。学生的预习放在课前,预习单也是全开放式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设计。

没有形式上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格式,只要是预习过程中希望提醒学生关注的读音、字形、词义,或者是自己的疑问、希望更深一步了解的话题,都可以一一呈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渐渐能够按照类别来整理重点内容,还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如由生字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汉字,进行形近字分类组词比较;新出现的多音字还会简单标注一下不同含义时的读音。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还可以把自己可以读懂的地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不懂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写在预习单的反面,课堂上进行交流。

惊喜地发现,学生精心标注的重点内容,比教师的备课还要细致、全面。“放手”之后,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精彩。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学生参与预习积极性的提高,由发散到聚合的过程也在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第一课时教学的思考

课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自主预习的过程,那么语文课上,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1.组内交流,扫清初读障碍

课堂上,重点由学生来汇报、交流预习的成果。小组学习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由组长分配朗读任务,互相纠正朗读的问题,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交流自己总结出的重点词语。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互读、互查,解决了以往的“点将式”朗读检查覆盖面小,大部分学生充当“听者”的问题,使初读检查落到实处,达到人人“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效果。同时,借助小组内的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预习关注点,拓展思维,习得方法。

2.集体交流,重在点拨指导

这一环节,将集中处理学生自主预习后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的难点和疑问还是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在进一步的追问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具体的评价语总结学法,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作用非常重要。除了需要运用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指导外,还需要敏锐地把握文本中学生理解的盲点,将关键之处抽离出来,进行相应的讲解。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子》一课中出现的“不无骄傲”这个词。学生在预习时并没有关注到这个地方,但我在钻研教材时意识到这会是个关键点,所以在充分地“尊重”“让学”后,我提出了这个词语,并且利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创设了一个文字情境:最近经常出现的雾霾天气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不无关系。通过结合语境及追问、点拨,学生的认知得到了修正,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3.整体把握,提供方法支持

中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还要慢慢渗透“整体把握”的意识,即完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通读全文,知道文章大概”的任务。整体把握的能力,需要每一节课上的练习。说理性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入手,把握论点再采用倒推的方式获得;说明性文章,可以在了解学生已懂内容的基础上,以提供板书支架的方式完成;叙事性文章,则可以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句练说再进行有效整合。从整体入手,能够形成对一篇课文的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也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形成。

4.写字教学,突出规律指导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经过“自主预习”,学生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已经不成问题。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师要思考,经过我们的课堂指导,学生可以有哪些提高。这就需要在研读教材上狠下功夫,把握汉字书写的规律,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进行指导。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一课我就抓住了“脑”“臂”这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月”字处于不同位置时的写法。经过学生的对比、发现,总结出“月”字的不同写法:月字在左写瘦长,左窄右宽真漂亮。月字作底撇变竖,上宽扁,下窄长,中心对正写稳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带有“月”字旁的字,使学生把握写这一类字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质疑问难,提高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在下课前将自己对文本的疑惑或者是希望下一节课探究的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归纳出下一课时的主问题。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很多学生的问题是指向“远方的大山”这一关键词的,像“我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中的“大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约翰逊比作远方的大山?刘翔是靠什么成功翻越“远方的大山”的?

根据学生的问题表述形式,将本课的主问题设定为:课文中“远方的大山”指的是什么?刘翔是怎样一步步翻越远方的大山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一课,很多学生关注到课文中出现了“嘿”“哎”“咦”“哦”这样的语气词,因此整合出了“作者是怎样把‘赶海’这件事儿写得生动有趣的”这个主问题。

提问是一项强大的自我学习本领。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实际上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我们相信,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让所有问题和声音都能得到重视,这种“安全”的环境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保障。

总之,以“自主预习”为基础的第一课时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指向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习得及思维能力的提高。期待着,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主、成功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李祥娣.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M].中国校外教育,2012(25).

[2]杨薇.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教育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