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专业双语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今高校进行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网络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是时展的要求,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教师科研成果迅速向教学转化的需要,是当今网络教材匮乏的需要。在网络专业进行双语教学不仅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教学自身的条件也相当成熟。本文通过探索网络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总结出进行双语教学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022-02

所谓网络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是在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时,专业课教师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教学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讲稿等,同时用汉语和外语作讲解、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授课方式。

1.网络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网络专业双语教学是时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离不开英语。除了在大学的英语课上学习英语之外,理应有一个应用英语的第二课堂。

其次,网络专业双语教学是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信息化的最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新技术多数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为了学习到最新的网络技术,我们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直接学习以英文形式出现的新科学,新技术。

再次,网络专业双语教学是解决科研成果迅速向教学转化的需要。没有一个好的科研很难成就好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人士的共识,就网络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很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2.网络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开展双语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其次,教学自身条件的成熟。要较好地进行双语教学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⑴教师和学生要有相当的外语水平。具体来讲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有相当于大学六级以上的外语水平,学生应达到大学四级。⑵学习的资料多数为外文资料,英语经常性地被应用在获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⑶学完专业基础课等。这些条件在网络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已经具备。而多数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英语水平较高,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3.网络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根据在双语教学中英语的使用程度,网络专业课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类:⑴汉语讲解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讲稿都用英语编写制作,作业与考试试题以英语题目为主,学生可以用即汉语作答,也可以用英语作答。但教师讲课时是以汉语作为讲课语言。这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初级模式。⑵双语讲课模式。在上一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课时以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授课语言,以英语讲授为主,以汉语解释为辅。这是一种相对较高级的双语教学模式。⑶英语讲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所有与课程有关的所有材料都是英文形式的,而且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全部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

4.网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⑴授课内容不宜多。由于是双语教学,师生对英文内容的反应速度与思考速度远远不及母语内容来的快,所以一堂课(90分钟)的教学课件在20-25张幻灯片为宜,不可过多。否则学生感觉吃力,把握不住重点,容易走神。

⑵好故事激励又提神。学习英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瞌睡,因此课堂上要讲述一些有趣的短小故事活跃气氛。比如,笔者在课堂上用3分钟时间讲述的“老翁捕蝉”的故事,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不仅保证了课堂上的精力,而且对学生的激励远非一朝一夕。

⑶启发式问题能互动。笔者理解的课堂互动并非一问一答式,而是师生在思路上的高度一致,这种思路上的一致要求教师在进行双语授课时必须做到用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不断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网络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总结,得出了网络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与教学经验,对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在网络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中国高教研究[J].2001年第1期,pp.90-91.

[2] 刁孝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初探,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1年增刊,7月版,pp.53-54.

[3] 王希普,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刍议,中国高教研究[J]. 2001年第5期,pp.92-93.

[4] 邵喜珍,“双语教学”的尝试,教育实践与研究[J]. 2002年2月,pp.53-54

[5] 高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国高教研究[J]. 2005年第10期,pp.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