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随笔两篇 第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 情
人似乎生来就有着同情的本能:懵懂而不更事的小女孩看见受伤的动物会为之心痛;年幼而天真的孩子也会为他人的苦难而敏感动容。同情是对弱者的一份怜悯,对失败者的一份情感关怀,对受难者的一次缅怀。同情是人们与生俱来所有,是人性善良的体现。
同情可以给予他人情感的安慰。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当你徘徊在人流如织的街头,无助疲惫,假若周围人都不曾向你抛来一瞥同情的目光,你是否会感觉愈发的绝望呢?就像曾经带妹妹上学的洪战辉,社会给予了他许多的同情与帮助,使他坚持完成学业。虽然也许他的意志能力足够强大使他可以不用依靠他人仍能完成学业,但他所要经历的内心煎熬却要翻倍。社会给予他的同情让他更有了改变命运的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未被遗忘,未曾孤独。
但同情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倘若给予同情的方式不当,反而会导致更坏的结果。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大陆首善”陈光标,由于在港台等地当街散钱救济贫困人家,而招致舆论的一致批评。陈光标钱款资助困难家庭举动的本质本是好的,但他采取的方式却不够恰当,用如此高调的方式标榜“同情弱者”,违背了人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对真正善意同情的理解。只有施善者真正站在弱者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与民共呼吸”,更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同情更是一份博大的胸怀,是一份爱世普世的情怀。最高尚的贤者会将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伤疤,会因他人的苦难而流下悲悯的泪水。唐朝的杜甫,自己身处破旧的茅屋,却也大声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壮宣言。他因他人的痛苦而恸哭,此时的同情,已不是一份小家子气的忧伤,而是一份为家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的旷达胸怀。
同情可以像那些志愿者将青春献给穷苦的弱者,赢得他人的感激与尊重,也可以像那些矫柔做作者装腔作势最终换来骂声一片,同情是一把双刃剑,但真正的同情,真正的带着家国情怀的一份同情,才会是人皆敬之的高尚品性。
遥远的地方
“在无限遥远的地方,有无数多的人,他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不禁让我感慨唏嘘。感慨他思想的深远,也嗟叹他胸怀的旷达。
那无限遥远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是远方佳人的所在之处吗?但在我们的记忆中,鲁迅的形象少有掺杂爱情的影子。那么,是他内心中所牵挂的在遥远地方的家乡吗?但这句话中,却又少了些应有的游子思家的愁绪。那他又是如何看见那无限遥远的地方,那无数多的人呢?定不是凭借一双世俗的肉眼,也许是凭借着他的那颗普世之心。
彼时的鲁迅这目击着民族的日渐陵迟,浑噩的人们打发着时光,丝毫未曾有亡国危机感,而无能的民国政府也对侵略者步步退让,这样的社会似乎已经失去了希望,弥漫着重重雾霾和闷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污浊空气,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笔下的自我,“一梦醒来,四周全是墙壁。但我仿佛看见在无限遥远的地方,有无数多的人,他们都和我有关。”他看见的是什么?那无限遥远的世界里是他深爱的国家,那无数多的人组成了他想要唤醒,想要拯救的古老民族。这是一颗怎样饱含深情的心呀!他想要将这国家,将这民族全都装进他那宽广的胸襟,他用文字去批判,用热讽来谏言,句句看似“冷嘲”的话语却充满了他对这社会的期望。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而在历史上为人称道的人,又有哪一位未尝不拥有一颗普世情怀的心,未尝不有着宽广的胸怀呢?促使杜甫在漏雨的茅屋中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正是他爱人,爱国,爱世间万物的高尚情怀。一个厌世离群的人又怎可能将自己的呼吸与他人的心跳相联呢?一颗普世之心要如何深情才能有这样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也正是因为他对世人平等的爱,这宽广的胸襟为他在历史的一角留下他醒目的名字,让他人牢牢地记住了他,成就了他的伟大。
而反观现今社会万象,佛山“小悦悦”事件,十八位路人的冷漠让人愤懑让人忧;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商人的社会良心频频受到公众拷问。这不是偶然,一旦丧失了这样为他人着想的心胸,自私便逐渐在内心中蔓延。无视他人生命的珍贵,将自己的私利视为高过他人身心健康的一切,当心灵被这样的私欲所占据,人性的恶向我们证实了一份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心胸的重要。
一颗普世的心,一份宽广的胸怀是伟人在这世间行走的名片。“遥远的地方”寄托了他们对世界对世人的无限热爱,让他们将所有人的生命都与己相连,胸襟的旷远深刻了伟人的思想,而普世之心更创造了他们的伟大。
王三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