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维也纳:艺术家的天堂,奥匈帝国的兴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维也纳:艺术家的天堂,奥匈帝国的兴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自旅游,特别是独自在国外旅游是件很酷但很疯狂的事情。一来从小到大没怎么独自出过远门,二来总觉得独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行走时,身旁没有一个可以分享的人实在有点寂寞。但毕竟出国机会难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一大早坐上从卡迪夫到伦敦的长途汽车,再登上从伦敦到维也纳的飞机,心里默念:维也纳,我来了!

与伦敦那种庄严、沉重的颜色不同,维也纳可以说是色彩斑斓的。乘车一路向市中心驶去,你会发现在维也纳的房子有粉红、有粉绿、有淡黄,总之每栋紧挨着的房子颜色绝不重复,很美,很童话。

乘坐电车到达申布伦站,出来就可以看见气势恢宏的申布伦宫,俗称“美泉宫”。传说曾在此地挖出清澈的泉水而得名。美泉宫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模板而建成,虽不及凡尔赛的精雕细琢却也不失皇宫的庄严气派。皇宫里禁止拍照所以无法用相机记录宫殿中的每一个房间,每一幅油画,但关注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人想必都会对里面的房间有些印象,而在此,我要用一个个故事来描述这所宫殿的兴衰。进入宫殿,首先你会被墙上一幅幅油画所吸引,画中人穿着华美服饰的人曾是这所宫殿的主人和子女们,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特雷西亚女王。

这位让奥地利跻身欧洲强国巅峰的女王曾生育了6个儿子和10个女儿,女儿们被嫁往欧洲各个皇室,她因此被被誉为“欧洲丈母娘”。10个女儿中除了大女儿因受母亲宠爱而可以自由选择丈夫外,其他的女儿都成了稳固国家政权的政治工具。其中命运最为凄惨的当属小女儿,她16岁被嫁往法国,在38岁时与丈夫一起被送上断头台,她就是路易十六的皇后,有“凡尔赛玫瑰”之称的玛丽?安托内特。

另一个久负盛名的美泉宫主人是奥匈帝国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他的伊丽莎白皇后,如果只是这么介绍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伊丽莎白皇后就是电影中的茜茜公主时,很多人就明白了。一个朋友曾对我说她很想去奥地利,看看茜茜公主和弗兰茨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她羡慕他们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可惜的是,他们的爱情确实有个童话般的开头,但却以悲剧结尾。

当年,茜茜公主的父母本来是想把她的姐姐海伦公主嫁给弗兰茨皇帝,但是皇帝却对一脸稚气、年仅十五岁的茜茜一见钟情,于是成就了王子公主般的爱情。可惜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特别是他们唯一的儿子自杀后,茜茜将所有过错归咎于他人。在往后的许多年,茜茜只带着随从在欧洲各国旅游,直到1898年被极端分子刺杀于日内瓦。弗兰茨皇帝在听说她的死讯后发出感慨:“那个让我既爱又疯狂的女人!”很多人都会幻想自己是公主和王子,可是事实上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哪个王子公主不是政治交易的筹码呢?而童话般的爱情只是在我们的电影和故事中。

参观在继续着,我走过一间间布置极尽奢华的房间,印象最深的是一间具有中国特色的房间,里面用深蓝色的挂毯装饰,再摆上几件中国的瓷器,但总觉得跟中国的装饰风格相差甚远,估计那时候的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以为几件瓷器和一个屏风就可以摆出“中国风”,就像现在的人以为几个罗马柱和几样夸张的欧式家具就能摆出欧式风格一样,都是文化在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参观时间不长,1小时左右就结束了,走出皇宫顿时觉得轻松,卸下的除了满眼繁复的装饰带来的视觉疲劳,还有一座宫殿承载的帝国荣辱兴衰

满怀感慨,乘电车前往心中向往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参观歌剧院需要门票,我则是买了一张歌剧门票进去的,按照风俗进入歌剧院欣赏歌剧需要盛装出席,不过好在我只是买了张犄角旮旯的便宜票,因此服务员也就忽略了身着T恤牛仔裤的我。我的位置在二楼,基本上是舞台垂直对上来的这个位置,只能看到半个舞台,却可以从上到下俯看歌剧大厅。整个大厅色调以正红和金色为主,形状为圆形,当歌剧开演灯光暗下时,有种魔幻的感觉。我记得那天晚上演的是《浮士德》,因为位置的关系,只能听,不能看,心想哪天有钱了一定买张190欧元的贵宾票。

出了歌剧院,走到马路对面穿过街边的咖啡馆还有小广场可以来到史蒂凡教堂,远远的就可以看见它哥特式的尖顶和繁复的花纹,因为“哥特”的意思就是尖顶和繁复。我曾开玩笑说,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城市,最好的建筑一定是教堂。

金色大厅离国家歌剧院不远,它是一个隐身于一座不大起眼的古典建筑(艺术家协会)中的音乐厅。如果你既想欣赏音乐又想参观金色大厅,还不想花太多钱的话可以花6欧元买张站票,站在最后两排没有椅子的空地欣赏音乐会。这里除了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外,平时也举办音乐会,几乎一天一场,但水平远不能与爱乐乐团演奏的华美乐章相提并论。现在,金色大厅对在这里举办音乐会的乐团要求并不高,只要出得起价钱,在那里演出两三场音乐会也不足为奇。谁知道是他们的水平达到了世界级别,还是他们给的钱达到了世界级别。维也纳,这座曾经辉煌的音乐之都不禁让人感慨:你们正在贩卖艺术!

时值六月,是维也纳花红柳绿、阳光明媚之时,告别市区熙熙攘攘的游人,到维也纳的中心花园走一走也是不错的选择。花园离市区不远,但公园的安静与市区的热闹形成了强烈对比。走入公园,走在满园的红花绿叶中和欧洲不大强烈的夏日阳光下,令人心旷神怡。园中大多是带着狗散步或者在长椅上休息的当地居民。花园中有许多名人雕塑,大多数我不认识,但有一尊我只需一眼就能认出——金色的小约翰斯特劳斯雕塑。雕像中,小约翰施特劳斯左手拿着小提琴,右手拿弓,呈现出一幅演奏的姿态,在花园中大多数雕塑都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做成,而姿态多是刻板的站立或半身像,唯独这尊雕像不仅形态生动且是金色的,可见维也纳人对这个圆舞曲之王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我在维也纳的最后一天,天气也从前两天的阳光明媚变成了绵绵阴雨。虽然这样的天不大适合出行,却配合了我到访行程里最后一个目的地维也纳公墓的心情。走进公墓,若不看墓碑上墓主的名字或者墓志铭你一定会觉得你走进了一个摆放着各种雕塑作品的公园,有的人会在墓前摆上两尊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有的人则夸张的在上面盖起一栋微缩版的亭台楼阁,谁说只有中国人才注重阴宅的,外国的有钱人也注重,全天下有钱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走着走着,抬头看见一块牌子上用德文标识着音乐家的字样,顺着牌子拐进去就到了此行的终点——音乐家们长眠的地方。音乐家们的墓呈圆形摆放,里面有斯特劳斯父子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等。圆圈的正中是莫扎特的墓,墓应该是空的,因为当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时,收尸者将莫扎特的遗体装入麻包袋后与穷人们的尸体一起丢入大坑,再撒上石灰草草掩埋了,17天后当他的妻子从病中康复,回到墓地再寻找丈夫的遗体时,已无法辨别。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神童,就在公墓中央给他铸了一座空坟,让他与其他音乐家们永远相伴。

当我坐上开去因斯布鲁克的列车,回味着这座城市:这是一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帝国之都,一座被音乐浸润的城市。现在,她终归平静却也不失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