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亡国之音哀思难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亡国之音哀思难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煜的词多为回忆过往生活,语句清新、题材广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李煜多愁善感、善良、懦弱的性格和他复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词以悲为美,字间直抒胸臆、不做掩饰,通过词句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大多表现出悲剧意识。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南唐末代皇帝,在位15年,在南唐灭亡前一直过着苟且偷安的奢靡生活。宋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所灭,被俘后一直囚禁在汴京,做了两年多的阶下囚。相传他在囚禁时触景伤情写下了《虞美人》,不成想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公元978年,宋太宗读《虞美人》后命人将李煜毒死。李煜是一位不恤政事、喜好山水、骄傲自大的悲剧式末代君王,他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使他的词句都透露着浓浓的悲伤情绪,暗含着亡国的必然性。

一、李煜词悲剧意识的表现

李煜词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词人对自己复杂人生经历的感受,有感而发,词人采用诗词的方式以寻找精神寄托,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摆脱精神束缚。李煜在诗词中表现出性格角色的悲剧冲突、家国命运的悲剧、生命体验的悲剧,是词人悲剧意识的表现。

(一)诗词中表现出性格角色的悲剧冲突

一位出色的词人与一个国家的君王这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体现了李煜性格角色的悲剧冲突,李煜的作品就表现出了这种性格角色的悲剧冲突。李煜如果不是一位帝王,他会是一位出色的词人、画家、音乐家,历史的一个转折使李煜成为一代帝王。南唐的帝位继承人本是其兄长李弘翼,李弘翼性格多疑,李煜本无心皇位,但由于天生有一副帝王之相,深受兄长猜忌。李煜在早期生活中为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意为表示自己不好政治权利,不喜宫廷内的风花雪月和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能纵情山水,向往悠然的隐居生活。李煜聪颖好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音律,书法,绘画功底深厚,书画鉴赏尤为独到。他不恤政事、喜好山水、骄傲自大,在兄长李弘翼死后,其被立为太子,于公元961年即位。如果李煜不做帝王,他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命运却偏偏把帝王的位置留给他,他是一个生于宫廷内院,在众多女人的包围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挫折,多愁善感的文人。在位的15年间,其性格宽容,不轻易下达严酷的政治命令,一位在文学与艺术领域有着深厚功底的艺术家与一位崇尚权利、精通谋略的帝王之间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其性格角色的悲剧冲突,人生角色的变化使词人的内心产生了极大落差,他前期的作品就突出反映了这种压抑的内心思想和复杂的处境。李煜通过他的词刻画了一个向往自由生活,孤独寂寞的帝王。他的词大多是记述美好欢乐的事情,有感而发,即兴所作。但美好和欢乐背后却隐藏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对人生的逃避。李煜角色转变产生的矛盾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向往的精神世界无法满足,文人的性格帝王的角色产生的悲剧冲突在李煜的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诗词中表现出家国命运的悲剧

南唐灭亡后,李煜从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这种巨变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亡国后李煜的困窘,内心的悲愁,对人生,对过去,对国家的深刻思念都在他的词中一一得到了体现。李煜人生的前半段是风花雪月,醉生梦死,逃避现实的帝王,后半段是心情凄苦,饱受,将生命握在他人手中的阶下囚。国破家亡,孤独落寞的囚禁生活使李煜的感情只能通过词来抒发,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哀叹。《相见欢》是词人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出词人囚禁生活的愁苦,词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和“独”字写出了词人孤独凄苦的囚禁生活,奠定了全文悲伤哀婉的感情基调。亡国后词人内心饱受折磨,希望“上西楼”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但登上西楼后看到天上如钩的残月和庭院里孤独矗立的梧桐树,更衬托出了词人的孤单寂寞。词人将表达心情的“寂寞”一词用在梧桐树上,将自己内心的寂寞用梧桐树衬托出来,“锁”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庭院内梧桐树的孤独,又暗指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现状。下首三句中“剪不断,理还乱”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喻成形象的麻丝,剪不嗬聿磺澹“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给人无限的情感体验。《相见欢》将一个亡国帝王独自一人在萧瑟的夜晚,内心的孤独凄苦鲜明地表达了出来。李煜后期又写了许多表达对故国怀念,悔恨自己昏庸误国的词,词中对家国命运的悲剧感叹不已。

二、李煜词的悲剧意识和亡国的必然性分析

李煜的词塑造了一个怀念过往、苟且偷生、境遇悲凉的亡国帝王形象,亡国前宫廷生活的奢靡掩盖了李煜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性格缺点,同时也隐藏了词人的悲剧意识。但亡国后李煜的词则突出地表达出了其浓厚的悲剧意识,词人的悲剧意识使南唐灭亡成为一种必然。

(一)李煜词中表现出了愚昧的思想,反映出其薄弱的治国能力

李煜的作品《病中书事》《九月十日偶书》《秋莺》中都有关于佛法的描写,他希望通过佛法来消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对王朝末日的恐惧不安,“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表现出词人逃避现实社会,祈求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求精神解脱。李煜的词表现出他信佛佞佛的愚昧思想。南唐宫廷中佛教盛行,李煜信奉佛教,个性懦弱、迂腐,在南唐日渐衰落时奢望佛祖能拯救他的国家。当北宋日渐强大威胁到南唐的安全时,大臣纷纷谏言,希望李煜能勤于政务、厉兵秣马,上兴国家下抚百姓。但李煜却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希望佛门能帮他解脱困境。南唐百姓受灾,李煜不去施政救灾,安抚百姓,反而带领小周后每天在宫内虔诚奉佛,向佛祖祈福。他虽是一位优秀的词人却不具备一位帝王治理国家的能力,无法解救日渐衰败的国家。

(二)李煜词中表现出患得患失的思想,造就了亡国的可能性

李煜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表现出患得患失的思想。李煜是南唐元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本与帝位无关,但由于兄长陆续死亡,将这位爱风月喜山水的文人推上了帝王之位。李煜在词中描写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但他悲观的生活态度又害怕美好会湮灭成空。“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代表作《菩萨蛮》的“宴罢又成空,魂迷中”写出了词人欢乐生活背后的空虚和迷茫,他害怕自己不能一直拥有这繁华喧嚣的生活,担心突然失去。李煜的《浣溪沙》表面上是描写宫廷奢靡享乐的生活,似乎是在炫耀自己奢靡的生活,却隐含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宋日渐强大,而南唐却在日益衰弱,亡国成为了一种可能,李煜害怕失去帝位,害怕这奢靡的生活不再属于自己。

(三)李煜词中表现出了骄奢淫逸的思想,决定了其亡国的必然性

李煜生于宫廷之中,有着帝王们奢靡生活的通病,他前期的两首《菩萨蛮》都偏重于对男女爱情的描写。其中一首“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赞赏这个睡着的女子是如何的美貌,她所居住的寝殿像仙境一样华美,而作者正偷偷地站在美女的床前欣赏美人。“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更表现出李煜对该女子的痴迷。李煜希望美人和美酒能让他忘掉政务上的烦恼,忘掉南唐日渐衰弱带来的灭国危机,他的骄奢淫逸,他的逃避现实,决定了其亡国的必然性。

三、结语

以上论述表明李煜的悲剧意识决定了他人生的悲惨结局,作品中浮现的悲剧意识使亡国成为必然。南唐灭亡前,词人的悲剧意识加速了南唐的灭亡,是亡国的主要原因;而南唐灭亡后,词人的悲剧意识更加强烈,被囚禁时触景伤情感叹过去,怀念故国,又决定了他的人生也会以悲剧结束。李煜词中独有的悲剧意识是他文学作品突出的特点,戏剧般的人生经历,与大、小周后的美好爱情,悲剧一样的结局,使他的词对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或温柔缠绵,或忧伤悲痛,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总之,李煜那以悲为美的词,是词中精品,流传千年。

(河北高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