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形式的遗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形式的遗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陇东傩面的形式为出发点,探讨了其造型、色彩、空间表达及创造性想象方面的内容,指出了陇东傩面艺术的存在形式与其实质性内容不可分割,而这些内容的形成是以原始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为契机的,陇东傩面的形式存在就在于此。

[关键词]傩文化;陇东地区;傩面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88-02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在摇篮时期都曾产生过面具。他们认为,面具起源于原始巫术、丧葬和灵魂崇拜。德国学者利普斯在书中说:“从死人崇拜和头骨崇拜,发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刻成的面具象征着灵魂、精灵和魔鬼。”①这是面具以崇拜为开端的一种说法。

而发展到一定阶段,面具的形式内容更多是与神话、种族、宗教、地域风俗、社会组织、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在这些因素之下,面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地域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近邻之间的交流、袭承等。袭承包含了以上诸因素,其中,神话、种族、宗教、文化、地域风俗在这种袭承中占很大比重。

历史上看,在25万年以前,陇东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陇东在夏、商时期称为鬼方,西周时称北豳,是周祖创业发祥之地。从地域特征看,陇东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甘肃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冲突、磨合、融合的地区。几千年来,这些古老的先民们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和地域个性的灿烂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部分,陇东傩面具保留了农耕民族早期图腾崇拜的遗存,是先民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神话传说的综合体。

傩最初是一种祭祀行为,它的观念有其原始性。它由神鬼观、灵魂观、祖领观、巫术观、祭祀观等因素构成,表现人神关系、人祖关系、人鬼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和人之外的想象世界的一种原始的精神观念的体现。傩文化的根基是人在蒙昧时期的实际能力与认识水平状况,受限于当时人们的物质能力与文明程度。傩文化包括傩庙、傩面具、傩舞等多种表现形式。

中国古傩盛于商周,在《周礼》中首次记载。按周制,凡国家举行者为大傩或国傩,与一般的民间乡傩有所区别,傩的礼仪化也从周朝开始。从汉代起,官傩已向地方州县波及,出现向地方流布的趋势,傩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播,其流布的路线和兴盛地区均有民间傩的基础。后汉时,傩仪傩礼又有普及,已有各地百官官府行傩的记载。在传及到地方后,与当地民族固有传统习俗相结合,变化十分明显。②从历史记载来看,陇东傩文化从夏商周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一、陇东傩面造型的流变

陇东是农耕民族的发源地,始于农耕民族的这一特性,陇东傩面才创造出了符合农耕民族祈求风调雨顺、保丰收心理的造型。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也体现在傩面造型形式的创作上,例如鞭打春牛傩社火里面的春牛,是用土塑成一头特大的牛,再用颜料和彩纸装扮成春牛,由一人扮成芒神牵着鞭打,在场的群众争抢从春牛身上掉下来的土块。据说,从春牛身上掉下来的土块、碎纸片可以给各家各户带来吉祥平安,能使庄稼获得好收成。这种为符合傩仪形式的傩面造型在选材、制作上都要符合当地的风俗和人们的心理。开天辟地的传说里面的被当地人称为“开天辟地神”,这件纸浆傩面整个底色用土红色,土红色的运用显得既古朴又显得力大无穷。眉宇上的两把开天辟地的大斧形象地展示了的特异功能,浑圆呆滞的眼睛显示着原始人物的淳朴,尖利外露的獠牙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饕餮纹异曲同工,反映出原始文化对陇东傩面的影响。

从空间造型来看,陇东傩面打破了传统面具的一维表现手段,把许多不同的事物表现在一张面具上。牛鬼蛇神傩面就将不同类动物结合在一起,将想象的恶鬼置于中央位置,夸大变形,将其他动物缩小变形安放在牛角两端连成弧形,在人们看来,这种怪异的造型是驱邪、消灾的保护神。人皇始祖傩面是人们心中崇拜之神,民间艺人在雕刻时将众多人物表情的脸聚于一面,寓意着人皇是人间的始祖,掌控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这些傩面造型的出现说明神话传说、中华文化、民俗生活对傩面形式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原始的空间表现形式可以称得上是现当代空间艺术的先驱。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神话传说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去,傩面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南在其《传说论》中说:“传说的要点,在于有人相信。另外,无可争辩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演进,相信它的人就越来越少。”显然,传说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繁荣在农耕社会中,而城市越发达,则离传说越远。③傩面发展到现当代,神话传说中抽象形象的创作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作品与现实人物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二、下的陇东傩面色彩

人类经过长期发展,生活与宗教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生活、艺术也与宗教有了紧密的联系。作为民俗文化的核心,儒、道、释一直影响着各种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民间文化大量吸收了儒、道、释的内容,并与传承下来的巫教、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这其中蕴涵着大量儒、道、释有关神灵、教义、准则和仪礼、观念等内容。

从宗教特性来看,陇东地区曾建有轩辕庙、女娲庙、周祖庙与周祖墓地等。汉代,道教传入陇东地区,民众大多信仰道教,在这种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陇东地区的民间艺术也趋于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创作形式。傩面艺人在色彩的应用上,遵循着道教的色彩观和生活意识上的审美性,通常在色彩上以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等色彩观念来配色。同时,采用线条勾勒的分色方法,在形象上施以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彩,强化形象的个性特征。

这种色彩应用在我国古代已有先例。春秋时期,就开始形成色彩等差的观念,出现了具有普遍社会意识的色彩内涵,并吸纳了道教中五行哲学轨道的五彩观。众多色彩被分成两个等级,即青、赤、黄、黑、白是纯正之色,其余都为杂而不纯的色彩,并赋予其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物质内容。《国语·郑语》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对于五行的解释有:木以苍为胜,火以赤为熊,土以黄为宗,金以白为贵,水以黑为玄。在这种本土宗教的影响下,傩面的色彩使用主要遵循了道教的五行五色的色彩观。

民间艺术的设色,尤其是傩面的色彩,不是纯粹服务于人们视觉审美感受的。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当时,劳动人民更愿意与天地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的共处空间,也更愿意符合道教色彩观。此外,傩面具的色彩运用被传统戏剧所吸收,在戏剧脸谱的色彩运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傩面具对中国戏剧脸谱的影响。

三、陇东傩面的创造性想象

作为形象思维的最根本特征,创造性想象对艺术品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也不例外。陇东傩面的整体内容离不开这一点。六朝南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④

可以说,创造性想象是陇东傩面物态形式产生的条件,在陇东傩面中,对自然生命及物象神话的想象及模仿,蕴涵着某种执着的信仰与观念,即民间的思维方式,相信某种形状的物质与某种神秘的力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通过掌握和运用这类形状,就可以获得它所具有的能力和超自然的通神性。傩面除了蕴涵着人们的某种观念或意趣之外,也显现了其不凡的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

同时,这种创造性想象还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和风俗。艺人在创作时,将雕、刻、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反映和承载了对傩的观念、信仰的行为方式,在进行祭祀、庆典或有关习俗方面的活动中,赋予了傩面特定意义和作用。

通过以上考析可以看出,真正优秀的艺术是孕育于文化、生发于灵魂的物化的。陇东傩面艺术形式的遗存,影响了当地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在陇东傩面的影响下,民间艺人将各种形式的艺术进行了互通。这是一种文化积淀的互通,承载着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气息,奠定了远古以来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艺术的发展基础。

[注 释]

①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盖山林:《中国面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③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④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参考文献]

[1]张紫晨.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2).

[2]法·列维·斯特劳斯.面具的奥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李海平.中国傩面具及其文化内涵[D].兰州:兰州大学,2008.

[4]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5]王光普.豳地傩面[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