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仰望到攀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仰望到攀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读到中国档案杂志社为纪念创刊--60周年特举办“量子伟业杯”征文启事的时候,十多年来自己与《中国档案》的情缘一下子集上心头,本文的标题也蓦然间涌现在了脑海的波峰浪谷。

我是学中文出身,平常就偏好文史方面的阅读和写作。11年前调入档案部门工作后,便将《中国档案》作为引我入档案事业和档案学门径的良师益友,时常将其置于案头枕前。起初,我经常阅读的是各地工作动态、经验交流和业务研究方面的文章,这使我足不出户便知全国各地档案业务建设的速捷及至专业研究的前沿。过了几年,当我对档案业务有所领悟与把握之后,遂习惯性地爱上了刊物中介绍珍贵档案史料和档案文化的篇目。经年累月读得多了,也就动了学着写这方面习作的心思。

那是2004年的秋天,依据学术界、新闻界提出的保护城市记忆的概念,我以保护西安的城市记忆为例,用心撰写了扩展档案征集和保护领域的研究论文,兴奋地第一次向《中国档案》投稿。编辑同志给予了热情鼓励,但认为仅论及西安一域,不宜在该刊发表。后来,这篇近7000字的文章在《陕西档案》上发表了,没想到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丹柯网、《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先后予以全文或摘要转载。这就给我了一个教训抑或是偏见:《中国档案》是研究关注全国性问题的,我等囿于“小地方”,再不可过多奢望了。于是,此后的几年,对于《中国档案》这座大山只好做虔诚的仰望,将写就的稿件遂向当地报刊和兄弟省市档案局(馆)主办的期刊投递。然而,内心深处还保存着对《中国档案》的热爱及让自己的文章终见诸该刊的热望。

柳暗花明发生在2008年。我注意到,这一年《中国档案》开辟了“文化”专栏,着意刊发解密、记忆、人物、随笔等方面的稿件,多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之作,史料性、知识性、故事性及至时事性都很强,很耐看。我感到机缘来了。我反复琢磨专栏中刊载的文章,沿着专栏提示的思路,开展研究,终有所得。在一个月时间里,我仔细考释了我馆珍藏的唯一一份清代(1877年)陕南紫阳县正堂贡茶档案(关于当年紫阳县应收缴多少品质的贡茶的信票),并查阅了《紫阳县志》、《陕西通史》中关于唐代以降陕南大巴山区一带产茶的史料,再结合陕南茶叶现时生产、行销及宣传的现状,写就了《档案佐证陕南紫阳茶的贡茶身份》一文,一方面追溯陕南茶区及其紫阳茶的历史源流;另一方面呼吁我省有关部门和陕南茶叶产业经营管理者,利用历史档案宣传陕南茶叶产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开拓陕南茶叶的市场,兴茶富民。没想到的是,稿件发往“文化”专栏不几天,便接到了责任编辑的电话,在核对了有关史料后,即表示该文将在当年第6期刊发。接完电话,我真是既感动又钦佩,《中国档案》的工作效率真高!编辑同志与作者交流语谓亲切和蔼,绝无有些报刊编辑那种颐指气使的样子。该文如期发表后,又获一喜,省委一位领导同志看到了,即指示我局(馆)妥善保管好这份贡茶档案,适时与陕南茶区政府共同筹划新的陕南茶业宣传活动,还要求将《中国档案》每期都送他一份。一篇小文,登上了《中国档案》的大雅之堂,获此效应,作为书生,不便明言,内心的满足却是回味了好一段时日的。

时间来到了2010年,《中国档案》又一次改版,在“风采”栏目中设置了“文苑”园地,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要为全国的档案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文艺才华的平台。这就使我动心又动情了,思索着用自己的笔把大西北壮丽风光、幸福家园、淳厚民风、特有物种介绍给终年与案卷为伴的全国档案工作者,一来宣传我们的大西北,二来让读者在我的文章里能读出若干诗情画意来,以调神养眼,焕发审美的性灵。为此,我先后创作了《朱鹦,在这里过得很好》《河西存大美》两篇游记,配以相关照片7幅,发表于2010年《中国档案》第3期和第ll期。一个用点,一个用面,引领读者走进大西北、欣赏大西北、热爱大西北。这两篇总约6000多字的散文及其配图发表后,在我们局(馆)反响热烈不言而喻,就连甘肃的同志也来信感谢我对其家乡的讴歌和宣传。

面对大家的赞誉,夜深人静时,颇有成就感地翻看被编排得十分精美的这两篇文章的版面,我就想起了栏目责任编辑同志给予我的那满腔热忱的关心及尊重。写朱鹦的那篇文章中,我将中秋节的“中”字误写成了“仲”,责任编辑同志打来电话询问中秋节的“中”是否也可以写成“仲”,是否含有它意?写河西的那篇游记原来为四节,而细心的责任编辑看出了其中两节尽管地点、情节不同,但写的都是草原,在选材上重复了,便征求我的意见,应删去哪一节?以保证文章的质量,且强调写到马场,就一定要把反映马群的照片配上,以增强现场感。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使大家更加关注西部,这两篇作品的标题都被编辑部做成了当期杂志的封面标题。和我一起拍照朱、游历河西走廊的知名材料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童小燕教授看到杂志的这种安排,感慨地说:“《中国档案》毕竟是国家级刊物,人家落实中央开发西部的精神的自觉性就是比别人高!”

回想这些年来自己对《中国档案》从仰望到攀登的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以人为本”的好年好月里,刊物和我们大家一起与时代共进步同成长。而刊物“文化”、“风采”诸栏目的设置则更具意义。她在告诉人们,在技术理性时代,遏止人f生在物欲中的病变,使灵魂寻得一方诗意的栖所,从而达成人和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必须建构现代人文精神,而发现文学艺术之美、结识其美、欣赏其美,为这里的美动情,便是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换言之,我们档案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善于发现时代的诗意,表现时代的诗意,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超迈一些。为之,今后我将按照《中国档案》明示的方向走下去,以更好的作品,回应我们伟大的时代,做一个心中有诗意的中国档案人。为此,我建议以《中国档案》为依托,成立中国档案工作者文学艺术爱好者协会,在中国文坛艺坛唱亮档案人的歌。

歌咏言,诗言志。在纪念创刊60周年之际,我要借屈子的《橘颂》,为《中国档案》献上最衷心的祝福。

后皇嘉树,可师长兮。后皇嘉树,祝尔常青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