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设疑 巧设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作为课堂教学“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它可有很深的学问呢!俗话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具有价值。因为,好的提问不仅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而且能给学生带来足够的思考空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堂环境又存在变数,随时都在变化,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设疑,巧设问”,就使这一常见常用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焕发出新的“魅力”。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旧知识及社会经验形成联系,怎样尽心为学生“伴奏”,帮助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与人合作,并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呢?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特别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有些大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往往体现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如能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便深化知识,强化思维训练,力戒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讲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秦朝一统》,主抓三个问题,即(1)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2)秦巩固统一采取哪些措施?(3)秦朝开创的这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怎样影响?这样,一堂课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抛出的问题无人能回答,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原因之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这时教师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如对于讲解 “为什么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时”,这一概念比较难,教师可先复习提问:我们前面都学习了哪些民主革命运动事件?同前面学习过的革命运动最大不同在哪里?也就是说它新在哪里?再从新旧领导阶级对比中就不能理解了。这种方法运用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深浅有度、循序渐进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相反,提问不讲究梯度,时不时迸出一两个难题,如突兀之石,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整个课堂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又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恰当的时机。如讲授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时,可以设问
(1)光绪帝支持变法吗?(2)他为什么支持变法?(3)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是或不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可谓有梯度,合理。若我们直接提第三问,学生就难以回答好。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成一组由浅到期深,由易到难能可个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上述做法的最大好处是能照顾全体学生,不至于使有些学生连笔都不敢动,连口也不敢开,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作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纵向比较、激发兴趣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利用事物的共性或个性,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相似、相近的事情进行比较,把得出相同或相反的结论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确实是一种好教学方法。如学习了《甲午战争》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之后,我们将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进行比较:相对于中国而言,敌人都是日本,为何甲午战争中国当时会战败投降并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抗日战争却能把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鬼子赶出国门,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分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发挥,课堂教学的气氛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角度、诱发思考
“教有方法,教无定法”。课堂提问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教师可在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处,在新鲜点上,适当地变换提问的角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因为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心理特征,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要让学生感觉到新面临的问题是与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特别是要创设合理情境和巧妙设问,以此为主线串起如何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引向深入理解,诱导感悟、构建网络,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思想碰撞、提升自我的精神乐园,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