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必纠结《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必纠结《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参加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会上有位小学语文老师与我交流,提出这样一个心得:《爱迪生救妈妈》是一篇捏造的课文,对于这种虚构的课文,我持抵触态度,不想教它。

其实不止这一位老师,还有好多老师对这篇课文有意见。其意见来源是因为有许多专业或者是非专业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现语文课本有诸多“罪状”,其“罪状”之一就是:课本中存在一些“真名人假故事”篇目。而《爱迪生救妈妈》就因其真实性的与否广受质贬――据称研究者专门委托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查文献、向医学专家求证,得出的结论是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是出现19世纪末,最早关于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 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妈妈做这个紧急手术,因此《爱迪生救妈妈》是“真人假事”。

因为网络教研的“放大”作用,所以对《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心存排斥的教学者越来越多,对这篇“假”课文教还是不教的纠结者越来越多,可见是网络对课文的负面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但是不论别人如何“攻击”这篇课文,作为一线教学执行者,我们还是有必要排除“纠结”,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教好这篇课文为好,我们需要这样教学《爱迪生妈妈》这篇课文――

一、 站在故事的角度教课文

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是文学的一种体裁――用事件过程的描述,假以跌宕起伏的情节,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也就是说课本中的“故事”对故事的真实性没有要求,对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价值观是不是正确有要求。历史课本里的“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呈现,把事实说出来,评说任人。也就是说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只对其真实性有要求,对于其他则没有要求。

语文课本里的“故事”和历史课本里的“历史”是两回事。可是有些语文研究者却把这两回事混在一起来研究,非得把课本里的“故事”当成“历史”去研究,强调“故事”的真实性,认为不真实的故事就是“坑害”学生。这样的研究思路实在是不专业,这样的研究结论实在是太武断。

语文教学工作者没有必要把这种不专业很武断的研究结论当成自己教学的“指挥棒”,我们应该要站在“故事”的角度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教学“故事”不是考证“历史”,只要故事的逻辑是合理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可以安安心心地教。

二、 站在语文的角度教课文

站在语文的角度教语文是指语文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兼达这两个目标。故事的精神价值算是人文性。借助故事学生字,认生词,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工具性。课文应该为了实现这两样的教学目标而设置。所以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站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上考量一下,课文是不是能满足语文教学双重目标的达成。《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完全可以胜任以上两个教学方面的要求――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家庭之爱,启迪动脑动手的意识”达成;工具性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达成。既然《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有助实现教学目标,它就足够合格。如果有人非得说“爱迪生没有救过妈妈”,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课文中的“爱迪生”这个“人”,改成“小白兔”――故事改成童话,总可以了吧。可是这样改,有必要吗?因此,只要我们站在语文的角度教课文,心想着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可以放下故事是否“真实”之纠结的。

三、 站在真善美的角度教课文

虽然有人说“爱迪生救妈妈”这段“历史”是假的,但我觉得《爱迪生救妈妈》这篇故事中包含着许多许多的“真”―― “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这样的情景是真的;“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这样的情感是真的。也就是说课文中的诸多情景,以及人们慌乱、生气、委屈、高兴的情感都是真的。除了“真”,还有善――课文中“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的举动是善的;“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的举动是善的。故事中每一个主人公围绕着给妈妈治病这件事,展开的行动都是善。除了“真”和“善”,课文中还充满了美:爱迪生善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是美的;妈妈得救的结果是美的。整篇课文以“美”为基调,美无所不在。综上所述,《爱迪生救妈妈》这段“故事”,充满着真善美,是一篇很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课文。我们应该站在传播真善美的角度来教这篇课文,而不是纠结于“历史”的真实。如果老师站在真善美的角度教完了这篇课文,学生绝对深有感触,从而在他们的心中竖起一道真善美的标杆。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