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巧用“启”

一直以来,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教师讲学生听,“字字落实、翻译”的教法占据了统治地位,更有甚者,从一上课到下课,都是在翻译,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产生了厌烦情绪。今天,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大胆一些,积极行动起来,抛弃旧念,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列,要相信初中学生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文言文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并且一定行。其实从学生一拿到新课本就要翻一翻和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心理来看,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例如在讲杜甫的《石壕吏》一课时,一味地翻译,学生肯定会厌烦,如果巧用“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共同探究“吏”为什么要“夜”捉人,老妪为什么“泣幽咽”,那么学生学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巧用“移”

以前,文言文教学我们也很重视背诵,但是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总感到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不够用,有时还会拖课,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背书感到厌烦,甚至视为负担,以至于每次说要背诵,学生都深深地“唉”一声。要改变这种弊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好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移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使学生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教师要讲清楚正确的朗读要求并严格执行。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读准字音;节奏鲜明;读出语气。

第二、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

第三、教师要讲得精练,不该讲的和不需要讲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的不讲成两句,腾出时间力求让学生当堂成诵。

在课堂上实现了背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后乐于继续背诵以求巩固,有些同学会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佳作,在历次的考试中,语言积累背诵部分得分甚高,连作文的词语、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巧用“符号”

一直以来,学生都会用圈点法来学习,比如在预习文言文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用圆圈圈起来或用横线划起来,在看注解的时候会把重要注解圈划起来,在上课的时候还会把教师讲的重要内容圈划起来,这样经过学生的“三圈五划”,书本已是面目全非,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子的注解,好像都重要都被学生圈划起来了。圈划起来好不好看且不说,因为都圈划起来了,所以跟没圈划一样,重要的也变成不重要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习起来事倍功半。

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符号来学习文言文。巧妙变动一下,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内容用“——”划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把重要的注解用“O”圈起来,通假字用“”框起来,助词用“”框起来,如:在学《桃花源记》时,用“”把通假字“要”框起来,在学《爱莲说》时用“”把助词“焉”框起来,这样,哪个是通假字,哪个是助词,哪个词语不懂,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日后复习也相当便捷。

四、巧用“引”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独到的评价,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如在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只停留在疏通文句、体会写作特点、理解文意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同学们对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的做法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并以此为戒,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